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第1/3页)
五万年以前的客人 一、天外来客 这是一座无边无际的亚热带森林。 森林中的夜晚是喧闹的。动物在低沉地咆哮,猫头鹰在凄厉地哀鸣。无数小虫用它们毫无间断的声音鸣叫着。 一只花斑的猛虎,用无声无息的步伐在树林中跑着。突然,它停下来了。在月光照耀的林间空地上,一条吃得太饱的蟒蛇,正在憩睡,巨大的蛇身盘成一堆。猛虎悄悄地移动了几步,然后小心伏在地上。现在只要最后一次跳跃,蟒蛇就将成为它利爪下的猎物了。 然而这一次跳跃并没有实现。天空中传来了一阵隐约的隆隆声。猛虎警觉地竖起耳朵,不安地向四面张望着。动物自卫的本能告诉它,有新的危机来临。 灾祸来得十分突然。东方的天空闪现了一片耀眼的红光,一个巨大的火球,以闪电般的速度向森林冲击过来,接着是一声剧烈的爆炸。 这事发生在公元1645年夏天。半年以后,在北京皇城中一间阴暗的屋子里,一个梳着辫子的官员,用十分工整的字体,在史书上作了下面的记载: “顺治二年五月,有巨星自东陨落于粤。红光烛地,声如雷鸣…” 二、奇异的石头 郭小林在夏令营中已经6天了。由于今年的夏令营是设立在远离城市的森林中,因此生活就特别紧张和有趣。在这些快乐的日子里,少先队员们参加了各种军事游戏,举行了游泳比赛和爬山竞赛,也开了篝火晚会。 今天是孩子们停留在野外的最后一天,他们要举行一次“探险”旅行。这就是说:带上干粮、罗盘,深入原始森林。谁都想抓紧这个机会替学校和少年博物馆采集些植物标本。 在凉爽的早晨,太阳还没有升起的时候,营员们就沿着林间的小路出发了。一位伐木工人做了他们的向导。郭小林以夏令营旗手的身份,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并且还背了个皮盒子,里面装的是指南针。 在行军途中,郭小林虽然也知道伐木工人是绝不会走错路的,但他还是不断地看着指南针。因为这是旅行家的规矩。“迷失方向是探险家的耻辱!”他十分庄严地向同学们解释。 中午,营员们到达了目的地——一个代木工人的工作区。工人热情地欢迎了孩子们。吃过午饭以后,老师宣布让大家自由活动两小时。郭小林在出发前就和他的朋友挑了战,他们要比赛谁采集的东西多。他一个人爬上了伐木工人木屋后的小山。伙伴们快乐的喧哗声很快就落在身后了。他们在树林中钻了很久,然而没有找到什么值得保留的东西。 不知不觉地,郭小林越走越远了。最后,他爬上了一座高山山顶,这儿的风景真好,绿色的森林像海洋一样延伸到遥远的地平线,几条河流像镜子一样在闪着光。 于是,郭小林又摸出了自己的指南针,准备再校对一下方向,可是一桩奇怪的事发生了。 他清楚地记得,伐木工人的小木屋是向着北方的,山在木屋背后,那么,现在木屋应该在他的北方,可是指南针指示的,木屋却在西南方。 看样子“探险家的耻辱”——迷失方向的事故已经发生了。郭小林懊恼地摇动着指南针,磁针摇晃着摆动了一会,但是木屋还是在西南方。 一个少先队员是不应被这个小问题难住的,于是郭小林折了根树枝插在地下,从树枝的阴影看来,小屋的方向还是应该在北方。当然,用太阳来测定方向是不会错的。 现在可以肯定,这是磁针出了毛病。郭小林曾经听老师说过,在某些大铁矿的附近,是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他东张西望地看了一会,发现就在山背后的树林中间,有一大片黑色的、光秃秃的地方。郭小林的好奇心又发作了:这是不是铁矿呢? 郭小林小心地走下山来,他发现这儿原来是一片沼泽,黑色的、发着臭味的烂泥延伸到远方,像森林中一个黑色的湖泊。和周围阳光照耀、鸟语花香的森林一比,这地方显得死气沉沉:既没有一根青草装饰这黑色的地面,也没有一声鸟叫来冲破这儿的寂静,空气中散发着一种令人感到沉闷的气氛。 如果不是一桩偶然的事引起了郭小林注意的话,他应该是带着失望的心情往回走了(连一点有意义的东西也找不冢)。就在离岸边几米的地方,他看见烂泥中有一块石头。 烂泥中发现石头,这是很普通的事,但是真叫人奇怪,这块石头是浮在泥上的。郭小林知道,任何一块石头丢到这样的泥坑中都会一直沉到底的。 郭小林找来了一根长树枝,冒着陷进沼泽的危险,把这块石头拨到岸上来。 这是一块灰褐色的石头,闪着金属的光泽。令人诧异的是这块拳头大的石头,拿在手里却比木头还轻。 “这是什么东西?” 三、天乙星,谜星 严寒的深夜。整个北京似乎都已经入睡了。然而李明哲教授却好像忘记了白天工作的劳累,忘记了自己手中的烟斗已经熄灭多时,他面对着桌子上的一份实验报告,陷入了沉思。 5个月以前,科学院收到了一个从广东寄来的包裹,里面装着一块石头。这是一个少先队员在野外发现的。学校教师的来信中说:在拾到这块石头以后,学生们为了要确定它的性质,曾经用酒精灯烧过,也往上面倒过浓硫酸,然而用尽了一切方法,这块石头连颜色也没有变,这引起了大家的重视,把它送到科学院来化验。 经过一系列的实验,向李明哲教授提供了这份几乎令人难以相信的、神话般的报告。正是这份报告,使李明哲教授回忆起了一段遥远的往事。 那是40年前的事。那时,白发苍苍的老教授还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四年级大学生。他在数学系念书,却对天文学,尤其是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发生了浓厚兴趣。在2000多年来中国的历史书籍中,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天文学史料。古代的天文学家们运用简陋的仪器,一代又一代地注视着星空的变化。他们不但从实践中掌握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而且能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农业、航海等生产活动上去。年轻的李明哲曾经多次为我们祖先的智慧感到惊异和骄傲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