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陶瓷文化二 (第6/8页)
正在低头觅食,并呼唤小鸡,六只小鸡闻声展翅奔向其母,神情逼真,如见其态,如闻其声。其旁衬以蓝色山石、红艳的牡丹和幽靓的兰花、兰草。画面细腻生动,色彩柔和明丽,胎釉、纹饰均为成窑之最。 成化青花五彩器流传极少,仅见官窑款青花五彩莲塘鸳鸯盘一件。此盘绘画风格与前述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有许多相似之处,颇能说明两者之间的继承关系。此盘口沿内壁饰青花藏文一周,盘心为五彩莲塘,绘莲花三丛,五彩鸳鸯一对,还有慈菇和芦苇。雌鸟在水面凫游,雄鸟展翅于莲塘之上。外壁亦为莲塘,绘鸳鸯两对。花纹布局、画法与宣德碗基本相似,但无宽阔的青花龙纹边饰,画风也不如宣德时期那样精细。青花原料为平等青,发色淡雅。藏文书法柔弱,不如宣德时期刚劲有力,挺秀美观(见台湾《故宫藏瓷-明彩瓷》)。另一件成化五彩莲池鸳鸯盘,不用青花,只用红、绿、黄、紫和孔雀绿。盘内壁画四条红鱼和莲花,盘心为莲池鸳鸯。两鸟均为雄性,游向一致,画风粗率。与上述宣德青花五彩碗、成化青花五彩盘风格不同,可能为时较晚。故宫还藏有一件成化五彩缠枝莲扁罐,由于无年款,器型又酷似永乐,是否为成化作品,目前尚无统一看法(见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上册)。除上述几种彩瓷外,成化尚有蓝釉白花、白釉酱花、白釉绿彩、红地绿彩、孔雀蓝地绿花等品种。 弘治彩瓷继承了成化时期的风格,无论造型、胎釉、花纹装饰都与成化彩瓷近似。除白釉青花外有青花红彩、黄釉青花、五彩、黄绿紫三彩、白釉绿彩、白釉酱花、蓝釉金彩等。创新品种有黄釉绿彩、白釉火石红、黄釉金彩、茄皮紫金彩等。 弘治青花瓷胎质细薄,造型规整、秀丽。所用绘画原料为与成化时期相同的“平等青”发色浅淡清雅。纹饰纤巧细腻的程度,若与成化青花相比较,则有过之无不及。典型作品如“弘治青花缠枝莲托八宝葫芦瓶”花纹共计七层。口部绘回纹,肩部如意头文,上腹缠枝莲纹,束腰部位上为仰莲瓣,下为万字云纹,下腹为主题纹饰缠枝莲托八宝和仰莲瓣。花纹淡雅清秀、疏朗美观(《明清瓷器鉴定》上册)。弘治黄釉为明代黄釉之最,釉色淡雅、娇艳、明快,达到了历史的最高水平。故尔这时的黄釉青花盘釉质凝厚、釉面光亮、颜色鲜嫩,青花色调则比较深暗。黄釉绿彩为弘治首创,器型多为盘、碗之类,以黄釉为地,刻暗龙纹,上填浅绿色釉。典型器物如黄釉绿彩双龙戏珠纹高足碗,碗内外壁均施黄釉,釉色娇嫩。碗心暗刻“弘治年制”四字篆书款,上填绿彩(台湾《故宫瓷器选萃》29图)黄釉绿彩瓷出现以后,明、清各朝无不仿制,但其精美程度均不及弘治时期的作品。弘治五彩也以清雅疏朗见长,典型作品为青花官窑款五彩松竹梅盘(《世界陶瓷全集》14册) 正德是明代彩瓷由中期向晚期发展转变的过渡时期。早期作品仍保持成、弘的风格,胎质坚细,胎体轻薄,釉面肥润,画风细腻工整。中晚期逐渐向厚重、粗放的方向发展。正德青花,一般说来有三种类型,一种釉白胎薄,青花清雅;一种胎体厚重,青花蓝中带灰;一种为晚期改用回青料的作品,色泽深艳泛紫,与嘉靖时期青花色调相近。器型有梅瓶、双兽耳瓶、葫芦瓶、长颈瓶、花觚、花插、背壶、执壶、梨壶、军持、罐、烛台、香炉、香筒、花盆、奁盒、砚台、笔架、插屏、碗、高足碗、双层碗(诸葛碗)、盘、渣斗等。常见花纹有龙、凤、翼龙、狮球、缠枝莲、缠枝牡丹、月影梅、锦地梅花、团花、折枝花果、蕉叶、莲瓣、卷草、八仙、仕女、高士、松下老人、婴戏、如意、朵云、钱纹、回纹、龟背纹、阿拉伯文等。青花釉上彩有青花红彩、青花红绿彩、青花黄绿彩、黄釉青花、青花五彩、斗彩。此外还有白地五彩、素三彩、白釉绿彩、黄釉绿彩、矾红地金彩、白釉火石红、白釉酱花等。 彩瓷发展到嘉靖、万历时期,风格又为之一变,总的趋势是器型加大,胎体厚重,造型笨拙,制作较粗,彩色浓烈鲜艳,饰纹密满繁琐。嘉靖、隆庆和万历早期的青花多用回青做画,色泽浓艳,蓝中泛紫。花纹大都繁缛堆砌,缺乏层次,画风也较粗率,艺术水平下降。这时除一般日常生活用具外,还流行大型器物,如缸、瓮、大瓶。万历中期以后改用浙青,蓝中发灰,色泽较淡。 五彩瓷在嘉、万时期有了很大发展,盛极一时,流传下来的遗物数量颇多。官窑彩瓷多为青花五彩。釉上彩以红、绿、黄为主。这时期的五彩一反成化彩瓷疏朗、幽雅、宁静的风格,变为浓艳、暴烈、花纹繁密杂乱,布满器身,华丽俗艳有余,而高雅秀美不足。典型器物如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器形硕大,高近50厘米。全身共绘七层花纹,口部镂空如意纹,上施红、黄、蓝彩;颈部上层为五彩蕉叶蜂蝶、菊花,中层红彩锦地,红绿彩堆贴铺首,圆形开光内用蓝、红彩绘图案。肩部上层镂空如意,红彩钱纹铺地,下层红彩地开光,内绘五彩花鸟。腹部为主题纹饰——五彩镂空云凤。自口及底,层层花纹密布,无纤毫隙地。可称艳丽之至,但看上去却一览无余。五彩器中也有少数色调比较含蓄的作品,如万历五彩花鸟蒜头瓶,少用红彩,花纹比较疏朗,所绘莲池水禽,尚称优雅。民窑五彩主要用红、绿、黄彩,不用青花。其它釉上彩有黄地红彩、红地绿彩、黄地绿彩、黄地紫彩、黄地蓝彩、柿地绿彩、素三彩等。嘉靖时还盛行金彩,如矾红地金彩,绿地金彩、五彩描金等。其艺术效果与五彩相似。斗彩在嘉、万时期不甚流行,遗物不多。有仿成化的作品,比较精致,施彩淡雅,画风细腻,颇类真品。 明朝末年天启、崇帧两代,政治腐败,社会动荡,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明廷陷入内外交困的穷途末路,这一切不能不影响到景德镇的制瓷业。这一时期官窑生产萧条衰歇,产品质量大大下降,流传下来的实物极少。民窑由于生产民间生活日用品,还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优秀的作品仍可保持万历时期的烧造水平。如天启三年青花五彩缠枝莲花盖罐,造型规整,花纹工细,彩色鲜艳明快,是这一时期典型彩瓷佳作,这一时期彩瓷绘画趋于简率满洒,多画写意山水、花鸟,颇类明代文人画的风格。 明朝中期景德镇生产一种珐华器,这种器物是仿山西地方民窑陶胎珐华而用瓷胎制作的新产品。作法是在制好的瓷胎表面刻划花纹轮廓线,再用胎泥在刻划的花纹上堆成凸起的线条,然后人窑用高温烧成。再于烧好的瓷胎上按花纹图案的需要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