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鸽子:1-5 (第5/6页)
后我常听到时间的翅膀像战车一样飞逝,而在前面却是延伸着荒废了的永恒沙漠。"我的眼泪又掉了下来。人类无法占有和支配时间,所以,人类也就永远克服不了自己的有限性。 母亲曾经每天送儿子出门去,到地坛去。儿子回来的时候,母亲还站在原地,保持着送儿子走时的姿态。史铁生后来想,当自己出门到地坛散心的时候,母亲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 史铁生断定,以母亲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 她是史铁生的母亲,她也是我们所有人的母亲。她苍苍的白发飘拂在风中,她额头的皱纹是时光的刻度。母亲付出了爱,母亲不希望得到偿还。她付出,她愿意。即使那是一种钻心的疼痛,母亲也坚定地承受。她像这片古老的土地一样承受无尽的苦难,然后她默默地回到土地之中。 你去过地坛吗?你去看过地坛里颓败的殿堂吗?你去看过石头缝隙里青青的小草吗? 那些走过石板路的精美的靴子已经破旧,那些靴子的主人的躯体也已经腐朽,而青草依然一年又一年地从石板中探出头来,报告春天来到的讯息。 我在北京的时候,本想去看看你,可实在不想在那样灰暗的天空下与你相见。每次到北京,北京天空的蓝色都减少了一些,灰色则增添了一些。是工厂、是汽车、是穷奢极欲的人们闯的祸。 这是一种慢性自杀。人们却一无所知地等待着灭亡的来临。 听说沙漠离北京城的中心地带只有几十公里的距离,听说北京缺水的情况已经相当严峻——但似乎没有多少人真正感到忧虑。《圣经》中说: 这地悲哀, 通过的青草枯干,要到几时呢? 因其上居民的恶行, 牲畜和飞鸟都灭绝了。 他们曾说:"他看不见我们的结局。"(《耶利米书12:4》) 狂妄而邪恶的人,有权有势的人,却听不见这样的声音。 沈从文当年说,北平高而蓝的天空,感动得人直想下跪。今天,北京再也看不到"高而蓝"的天空了。我真羡慕沈从文他们,要是我能够在他们曾经拥有过的"高而蓝"的天空下与你相见,那该多好。 当时,想在北京写信给你,又被安排紧张的各种事务所迫,一直没有静下心来提笔。在喧杂的时候,我无法给你写信。所以,又回来了。又在我的小屋里给你写信。 还是你来看我吧?"正是江南好时节,落花时节又逢君",我相信,你会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认出我的,因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世间有情人"。 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二十四岁的生日。我虽然只有二十四岁,却工作了将近四年,先后换了三个工作。在这一点上,我的人生阅历比你丰富多了。 我上学很早,五岁就上小学了。上的是父亲单位的子弟学校,所以也就没有严格规定上学的年龄。父母工作忙,没有时间照料我,便早早地将我送进学校。我是班上年龄最小的学生,也是成绩最好的学生。因为年纪小,也因为成绩好,老师一直都宽容着我的调皮。 我猜想,你从小一定是个规规矩矩的孩子。而我从小就调皮惯了,谁也管不住。小学我跳了一级,中学又跳了一级。还不满十六岁,我就中学毕业,走进了大学的校门。我在我们大学的班上,同样是年龄最小的学生。我比你小三岁,却跟你在同一年里上大学,你佩不佩服我呢? 今天过生日,身边是公司里的一帮同事。下班以后,大家簇拥着我去了一家餐馆,这里的狮子头很有名。 你吃过淮扬菜吗?比如风行天下的狮子头和扬州炒饭?我想,你是四川人,你当然喜欢吃味道浓烈的川菜。但是,淮扬菜也有其独特的风味,要是你来扬州,我会带你去最有特色的地方吃好菜——你熟悉现代文学,应当知道朱自清笔下的小笼包子、周作人散文中的烫干丝、曹聚仁多次提到的绿杨邨以及让丰子恺难以忘怀的小觉林…你要是真正尝一尝,你才知道它们的味道有多么美妙。 虽然桌子上摆着好菜,但我却没有太多的胃口。同事仅仅是同事,同事不过是借着替我过生日的由头,大家聚一聚,高兴一下而已。他们又怎么能够明白我千千结的心事呢?他们把我看作未来的"女强人",他们却不知道我其实是一个最软弱不过的女孩子。只是,我从来没有在公司里流露出来过而已。 我需要有个知道我心事的朋友跟我一同过生日。这样的朋友却只有一个,就是在远方的你。 晚上应付完宴会之后,回到宿舍,同屋的女孩子跟她的男友出去了。我一个人躺在床上写日记、听音乐。 好想按照你留的手机号码给你打个电话。 好几次,拨了一半号码,却还是终止了。 此时此刻,你还在写作吧? 宁萱 一九九九年九月六日 五、廷生的信 宁萱: 要是早知道九月六日是你的生日,我会提前寄一份礼物给你的。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呢? 要是知道九月初的那段时间你在北京,我会去你住的宾馆看你。见总是比不见好。我相信,见面以后,我们都不会失望,因为我们的文字与我们本人是浑然一体的。我们喜欢对方的文字、喜欢文字背后的灵魂,也会喜欢对方的人。 与你丰富的阅历相比,我只能算是"白纸一张"——从重点小学到重点初中,从重点高中到重点大学,然后继续上研究生。确实,跟你的猜测一样,我一直就是一个很听话的乖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我是这套教育制度的受益者,但我却成了它最激烈的批评者。这真是一种有趣的错位。 前几个月,我在"水木清华"的论坛上,与一个网名叫"捕快"的朋友有一次长达将近一个通宵的"对决"。那次辩论在论坛上倍受关注,被形容为"西门吹雪大战叶孤城"。 对方代表的正是那种直线思维的、重技术轻人文的、有着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的理工科学生。他们在教育体制内规规矩矩地成长,接受了所有既定的观念。在我们激烈辩论的许多问题当中,就曾经谈及批评者的立场问题。 当时,"捕快"在网络上反问我说:"如果没有高考制度,你也许还在扫大街。高考制度改变了你的一生,你为什么还理直气壮地批评它?"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