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五章 (第1/3页)
第二十五章 黄土地情歌 我总觉得自己还年轻呢,跟20几岁的人在一起玩不觉得有什么障碍,偶尔想起自己已经40岁,倒不免心里一阵疑惑。 某个周末,家里来了几个客人,都是20出头的小伙子。小伙子们没有辜负好年华,都大学毕了业,并且都在谈恋爱,说起爱情的美妙,毫不避讳,大喊大笑。本该是这样。不知怎么话题一转,说起了插队。 可能是他们问我的腿是怎么残疾的,我说是插队时生病落下的。他们沉默了一会儿,其中一个说:我爸我妈常给我讲他们插队时候的事。 我说,什么什么,你再说一遍!他又说了一遍:我爸我妈,一讲起他们插队时候的事,就没完。 “你爸和你妈,插过队?” “那还有错儿?” “在哪儿?” “山西。晋北。” “你今年多大了?” “21。知青的第二代,我是老大。” “你爸你妈他们哪届的?” “六六届,老高三。今年45了。” 不错,回答得挺内行。我暗想:这么说,我们这帮老知青的第二代都到了谈情说爱的年龄?这么说,再有三五年,我们都可以当爷爷奶奶了? “你哪年出生?”我愣愣地看他,还是有点儿不信。 “70年。”他说“我爸我妈他们68年走的,一年后结婚,再一年后生了我。” 我还是愣着,把他从头到脚再看几遍。 “您瞧是不是我不该出生?”他调侃道。 “不不不。”我说。大家笑起来。 不过我心里暗想,他的出生,一定曾使他的父母陷入十分困难的处境。 “你爸你妈怎么给你讲插队的事?” 他不假思索,说有一件事给他印象最深:第一年他爸他妈回北京探亲,在农村干了一年连路费都没挣够,只好一路扒车(扒车,就是坐火车不买票或只买一张站台票,让列车员抓住看你确实没钱,最多也就是把你轰下来)。没钱,可那时年轻,有一副经得起摔打的好身体,住不起旅馆就蹲车站,车上没你的座位你就站着,见查票的来了赶紧往厕所躲,躲不及就又被轰下去。轰下去就轰下去,等一辆车再上,还是一张站台票。归心似箭,就这样一程一程,朝圣般地向京城推进。如此日夜兼程,可是把他爸他妈累着了。有一次扒上一趟车,谢天谢地车上挺空,他爸他妈一人找了一条大椅子纳头便睡。接连几个小站过去,车上的人多了,有人把他爸叫起来,说座位是大家的不能你一个人睡,他爸点点头让人家坐下。再过一会儿,又有人去叫他妈起来。他爸看着心疼。爱情给人智慧,他爸灵机一动,指指他妈对众人说:“别理她,疯子。”众人于是退避三舍,听任他妈睡得香甜。 我说他的出生一定曾使他的父母陷入困境,不单是指经济方面,主要是指舆论。20年前的中国,爱情羞羞答答的常被认为是一种不得不犯的错误;尤其一对知识青年,来到农村的广阔天地尚未大有作为,先谈情说爱,至少会被认为革命意志消沉。革命、进步、大有作为、甚至艰苦奋斗,这些概念与爱情几乎是水火不相容的;革命样板戏里的英雄人物差不多全是独身。那时候,爱情如同一名逃犯,在光明正大的场合无处容身;戏里不许有,书里不许有,歌曲里也不许有。不信你去找,那时中国的歌曲里绝找不到爱情这个词。所以,我看着我这位年轻的朋友,心里不免佩服他父母当年的勇敢,想到他们的艰难。 但是20岁上下的人,不谈恋爱尚可做到,不向往爱情则不可能,除非心理有毛病。 当年我们一同去插队的20个人,大的刚满18,小的还不到17。 我们从北京乘火车到西安、到铜川,再换汽车到延安,一路上嘻嘻哈哈,感觉就像是去旅游。冷静时想一想未来,浪漫的诗意中也透露几分艰险。但“越是艰险越向前”大家心里便都踏实些,默默地感受着崇高与豪迈。然后互相鼓励:“咱们不能消沉。”“对对。”“咱们不能学坏。”“那当然。”“咱们不能无所作为。”“人的能力有大小,只要…”“咱们不能抽烟。”“谁抽烟咱们大伙抽谁!”“更不能谈恋爱,不能结婚。”“唏——”所有人都作出一副轻蔑或厌恶的表情,更为激进者甚至宣称一辈子不做那类庸俗的勾当。但是插队的第二年,我们先取消了“不能抽烟”的戒律。在山里受一天苦,晚上回来常常只能喝上几碗“钱钱饭”肚子饿,嘴上馋,两毛钱买包烟,够几个人享受两晚上,聊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