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九章 (第1/3页)
第三十九章 短评三篇 《残阳如血》读后 这是一个悲惨的故事。类似这样悲惨的故事,我自己就听说过不少。我不认为把这样的事藏起来比把它写出来要乐观,(还有光明呀和高昂呀)因为首先我们不想闭上眼睛躲起来,我们决意睁大着眼睛走进真生活。晓钟说,他自己“瘸跛地走在坎坷的人生路上还屡屡受着命运的打击,可我居然发现自己的灵魂很坚韧”从这一篇《残阳如血》中我相信,他上述活里的每个字都是确凿无疑的,而且每一个字都应该放大千倍万倍来读,来想。 晓钟的文笔不错,结构故事的能力也好,他说“文学中有我的爱,我也深深地爱文学,虽然很苦很艰难,但是我无怨无悔”请允许我以一个多着几岁年纪的文学信徒的资格说,在晓钟的前面,不是一步步地成功,还能是什么呢? 但是说到小说《残阳如血》,我想更多地给晓钟提些意见。我想把话说得过份刻薄一点,因为这样问题才显露得清晰鲜明:一篇小说,和一则传闻有什么不同呢?不同之处在于,小说重过程,传闻重结果,小说重人物,传闻重事件;小说更关注事件中人的心魂,传闻则偏爱事件外表的线路。因而小说可以在任何司空见惯的事件里发现独特的心路历程,传闻却把一切心路历程的独特省略,仅仅剩下司空见惯的事件。 《残阳如血》的故事不可谓不真实,不可谓不悲惨,但是它并不感动我。为什么呢?我想,因为它仅仅掠过事件的外表,而放弃了走进三个主人公心魂中去的机会。这传闻充其量只能让传者和闻者相互叹息,然后很快就忘记。因为这样的或那样的悲惨的事情很多很多,闻不暇闻,记不暇记。但最重要的是因为,它仅仅是悲惨,它不是悲剧(或者它事实上是悲剧,而作者只写出了它的悲惨)。悲惨并不能让人感动也很难让人有更多的思索,让人感动让人思索的是悲剧。比如偶然的工伤事故、医疗事故、交通事故那仅仅是悲惨,而只有伤残者的心魂面对这偶然造下的诸多问题之时,感动和思索才可能出现,悲剧才可能诞生。悲剧必须走进人物的心魂,悲剧是发生在心中的问题不是发生在心外的事件,因而它才使更多的心为之感动,为之思索,长久地难忘。晓钟说:“残疾人的爱是首独特的诗,有时伟大无私和自卑懦弱实在分不清楚。他们渴望爱情雨露的滋润,却又看到世俗的眼光和阻力以及生活的重荷,更多的时候,他们埋藏了自己的爱。”我想,晓钟其实已经看到了悲剧是什么,是因为什么。“他们埋藏了自己的爱”这是一种悲剧。换一个字——“他们埋葬了自己的爱”怎么样?那是更大的悲剧。我想,《残阳如血》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是埋葬了自己的爱。牛爷是,疙瘩是,柴妞更是,他们都败于强大的世俗,但主要是败于自己的软弱,于是埋葬了自己的爱。牛爷是因为往日的伤痕而扭曲了心,竟至与世俗同流。疙瘩是因为怕牛爷,是因为他自己的软弱(他干嘛不拉上柴妞跑呢)。柴妞更软弱甚至有些自私,她对疙瘩说“你要做傻事我恨你一辈子”可她自己却一走了之(她要是坚持着等下去事情不会闹到这步田地了吧)。当然,他们要都是那么英明那么坚强,也就没有这个故事了。我想说的是,三个爱着的人都埋藏了自己的爱,这中间必有着更为动人、更为震撼人的心魂路程,有更为值得思索的东西在里面,晓钟应该在这儿多用笔墨才是。那样的话,《残阳如血》就能成为一篇很好的小说了。 我的意见不保证全对,谨与晓钟商榷。 写给《地震》作者的一封信 东野长峥:你好! 你摔伤住院的情况我都听说了。你住的那家医院离我家太远,那阵子我的电瓶车又出了故障,所以没能去医院看你。现在好些了么?又拄着拐到处乱窜了吧?我又出了毛病,也是腿,静脉血栓,在医院住了两星期而且现在还要常常卧床。咱们俩都用得上那句话:黄鼠狼专咬病鸭子。 看了你的小说《地震》。单就这篇小说而言,应该说它是一篇挺不错的作品,但我有一些不限于这篇小说的感想,很想跟你聊聊。 你的身世我多少知道些,看来这篇小说与你的经历紧密有关。看罢它心里很不好受,并不是一般的忧伤或悲哀,而是感到一阵阵彻骨的冰冷。你我都是残疾人,不同的是我基本上是被爱所维护着,而你很久以来一直被爱所冷落。生活,到处都显露着不公平。因此你的作品中常常流露着嘲讽与忿恨。不,我绝不是要简单地说这不好。这世间到处和时时都存在着庸卑和丑恶,所以恨是需要的是必要的,虽然它并不是我们的希望。恨可以让丑行暴露,可以使麻木惊醒,可以令愚昧与昏聩不能安枕,可以给惰性或习惯揭示一条新的活路,因而恨与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