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02节 (第3/4页)
点点头。方自达离开后,他关上门,一个人坐在办公室里。他的办公室在政府大楼的三层,靠最西头,而且是一个转角位置。从大楼过道里乍一看,是看不到他办公室的门的。中间还隔着一道全封闭的木门,进去走上十来米,才是县长室。这里安静,只要叶远水愿意,一般情况下,一般人是很难进来的。他闻了闻茶香,又扭了扭脖子,他好像听见颈椎里“嚓嚓“的响声了。这响声让他有一种颈椎要断了的感觉。扭了一百下,脖子似乎舒服些了。他拿起电话,先是打了方自达的办公室,说那事就先定了吧,你跟教育局通个气,编制在全县范围里调剂。 方自达说那就谢谢远水县长了。 叶远水放了电话。方自达不是一个轻易就给人办事的人,他既然提了出来,就必得有办成的信心。都是县长之间,何必弄得…何况作为一县之长,他的工作靠的就是这些副县长。方自达在市里关系强大,这点也不得不考虑。他来给县长请示,其实是变相的通知。其实事情早已弄好了,只是要获得更加合法的手续罢了。 赵力进来,放下一摞子文件,看着叶远水正发呆,也没说话,就退出去了。雪在飘着,今年的雪来得早,而且大。叶远水想了想,像这么大的雪,在湖东已经有十几年没下过了。透过窗子,雪已经在地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鲍书潮正组织相关部门开会,布置抗雪工作。湖东的干部还是能战斗的,只要政府组织了,就能很快地行动起来,且能见成效。叶远水经常有一种感觉:大部分干部都是想做事的,而且都想做好事。可是,这样那样的环境,往往就制约了干部们做事。特别是乡镇。去年,湖东县开始了乡镇机构改革,将全县四十个乡镇合并成了十八个镇。机构少了,人却没少,这也是历年来机构改革为什么老是不成功的原因。机构改革的关键是人,人不减少,机构减了,就更加人浮于事。每个镇的干部都达到了两百多人。虽然向省政府提交的名单中,只有完全符合定额的八十人。但其余的人,你能怎么办?硬性减,会引起社会事件;劝导,谁会放弃这不冷不热的干部饭碗?去年的改革,全县自动辞职的,三个人。说起来,简直就是一个讽刺,这三个人中,一个长年在外,给一家外企打工;一个在拿了辞职金后两个月后,考研走了,说明白点,就是改革给他交了一笔学费;还有一位更玄乎,办理辞职手续时,人已经在医院里没了呼吸。每个镇两百人,看起来庞大,可是做起事来,却是找不着承办者。大的镇,仅党委政府班子,坐起来就有三十人之多。一项宣传工作,会有五个党委委员分工。这工作怎么做?又怎么能做好?省一级对外宣布乡镇改革成功了,人员减少了多少多少;可县一级知道,人是基本没少,只是少了向上报的数字。省级财政从此按县级上报数字核定人员经费。这样,县级又背上了一笔沉重的包袱。县级还得解决在省里看来早已被改革了的那部分人的人头经费。县级难,镇一级也跟着难。镇长往往到任半年,镇机关一半人还不认识。干部们工作,无非是图个名,或者得个利。现在,名,难说;利呢?也难。提拔的空间越来越小,甚至没有。那就浮着吧。浮着,这已经成为镇级干部最显著的特征。 不能只怪他们啊,叶远水叹了口气。 这半年来,叶远水的时间可以分为三个三分之一。三分之一在上班,三分之一在家里,还有三分之一在医院。胆囊炎和息rou,让他时常疼痛。而颈椎问题,让他难以安静。人一病了,思想就开阔了。早些年,叶远水也是有很大的抱负、很高远的理想的。他拼着命地融入到了官场之中,成了一个只知转动而不知休息的官场铁人。可现在…老病方知人生短啊!叶远水在这半年所思想的,也许比他的前半生还要多。当然不是往空里想,而是往更真实与更沉重的方向想。 想着想着,安静的同时,他竟有些心痛了。 雪从高处落下。再纯洁的雪,到了地上,也会很快融入泥土。在融入的过程中,雪也许就变成了另外的一种物质——纯洁不再,天性消失。 叶远水收回目光,办公室里开着空调,他的脸有点微微地发烫。门开了。鲍书潮拿着笔记本,进来道:“远水县长,抗雪的事都布置了,具体由蒋县长负责。我原计划马上到省城,然后到北京,有个招商项目要过去跑一下,现在看来也得晚几天了。” “好吧,你晚几天去吧。”叶远水点点头。 鲍书潮回过头,很关心地问道:“身体好些了吧?不行,就再休息吧。身体要紧。不过我看,气色好多了。” “是好多了,从下周起,开始正式上班了。这一段时间,辛苦你了。”鲍书潮是常务副县长,县长不在,他理所当然地主持政府工作。所以叶远水说他辛苦,也是应该的。 鲍书潮笑着,说:“辛苦谈不上。远水县长上班,我就轻松了。” 叶远水点了支烟,鲍书潮上前问道:“听说令狐同志要走,远水县长这次应该…” “啊!”叶远水抬了下头。 鲍书潮又道:“远水县长早就应该解决了。迟来的春天啊!”叶远水又望了眼鲍书潮,猛然道:“矿业上有些老总正在向市里反映问题,你知道吧?” 鲍书潮一愣,马上道:“听说了。但不清楚。”又问:“他们反映些什么呢?湖东矿业经济不是很好吗?” “是吧?很好?我看不太好啊!”叶远水将杯子重重地放在桌子上,稍后又道:“好,不说了。你还要到北京,走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