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86章风雨相思 (第2/2页)
成了 山的孩子 胡国在读诗集《清江和比兹卡》时说:我是生来就忧郁的人。我在语言的幽微中寻找快乐。如果要我为写诗找一条理由,我想这可能和我与生俱来的忧郁有关。如果说少年时期的他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诗强说愁,那么如今当了常务副县长的他,还有什么忧郁需要用诗这种特殊的形式来“倾诉”呢? 说到忧郁,我宁愿相信,他的忧郁在更大程度上,不是因为清江的“默默奔流”和群山的“亘古静穆”,而是因为受现代哲学,尤其是生命哲学、宗教哲学、语言哲学的影响。这些诗化哲学与他“忧郁”的性格相遇,使他产生了“倾诉”**。而要“倾诉”生命中被遮蔽的“忧郁”,或者说使之“呈现”,最好的形式莫过于诗歌。 这样,忧郁的诗人就走上了一条诗之苦旅。经过近20年的“苦难”历程,现在,他把诗集《清江和比兹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事实上,在阅读诗集时,我们的确总是被一种悲剧性的东西裹挟着,挥之不去,欲说还休。《献诗》是诗集的开篇,也像诗人的诗歌“宣言”,表达了诗人的语言态度(“我领着一群猝不及防的句子/写着一些毫无征兆的诗歌”“我习惯用一个隐喻,遮盖另一个隐喻”)和生命态度(“我在偶然中诞生/在必然中死去”)。《我本闪耀》是诗集的尾篇,诗中写道:“我所热爱的大海/请淹没我写下的诗行/我所赞美的高山/请让我死后在那里埋葬”“我所热爱的少女/请烧掉我为你写下的诗行/我所赞美的鲜花/请在我死后撒在我身旁”“我本闪耀我本燃烧/我本明亮我本飞翔”这首诗带有明显的“涅”色彩,悲怆至极,且与《献诗》交相呼应,生命的悲剧意味显而易见。 更多的时候,诗中的“忧郁”和悲情需要读者静静地融入诗歌,方可“呈现”,而一旦“呈现”,就令人刻骨。在《我想抚摸一下鸟儿》中他写到:没有哪只鸟儿会相信我/真的只是想/抚摸一下它的羽毛/哪怕我对它/充满万般爱意/它也只是把我当作/捕杀它的猎手。“我”与鸟儿的关系,是不是隐喻当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呢?在《正午的阳光》中,诗人在“室内钟摆”的“叩打”声里“假寐”,在移情的作用下,他怀疑墙脚的那只猫、那只狗也在“假寐”“茶几上的绢花”也“假装在绽放”这无疑是生活中令人心痛的一面,有时候,我们不得不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世界。在《石头》中,这种疑虑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他说:我碰见一块石头/黝黑,粗糙,既丑又美/我想这块磊落的石头/如果不是自己滚过来的/也一定是哪个人踢过来的/我捡起这块来历不明的石头/凝视,揣摩,然后投出去/问一下形迹可疑的路。本来是一块磊落的石头,现在突然要问它的“来历”,这块石头马上就变得形迹可疑了,而最了解这块石头的,无疑是它身居其上的“路”,可是“路”像个叛徒,根本不提供任何有利于“石头”的证词,这就使那块“石头”不仅处境尴尬,而且完全处于绝望之中了。难怪诗人要在《凿》中呐喊:我要把黑夜凿一个洞/让黎明的露水从里面流出来/我要把黎明凿一个洞/让太阳的光芒从里面流出来! 诗中经常会出现几个喻体,杯子,水,鸟,南方的矮马,花朵,光,火把,还有葵。这些喻体都与“我”密切相关。我们很难准确地把握这些喻体究竟在暗示着什么,只是隐约感觉到,诗人仿佛在追问:人世间除了人性之外,是不是还有神性存在,在哪里;或者说,人性与神性孰更能给人的精神提供避难之所。这样说是有理由的,这些喻体都曾在宗教、原始神话和传说中频繁出现,在古典画家和现代派画家的笔下频繁出现。它们必定与神性有关。它们被诗人频繁使用,也必定是对俗世的拷问。 阅读他的诗需要定力和智性。他是语言至上主义者。“在写作的过程中,语言经常改变”他,他也经常“努力地改变着语言”,他“在语言中奔跑、焦躁、冒险、分离、调和,左冲右突,上天入地”,他还“习惯用一个隐喻,遮盖另一个隐喻”阅读他的诗是一种诱惑,虽然你一时可能“读不懂”,而一旦你“读懂”了,心里又觉得隐隐地痛。大概,这正是他所说的“悲悯”吧。m.gUgeXs.Com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