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74章静静的夷水河 (第1/4页)
第74章 静静的夷水河 金山县文体局长兼文联主席阎钢是个散文作家,在金山电视台开辟了金山美文栏目,按期请评委打分,将金山美文分成一、二、三等奖和纪念奖。 夷水出巴郡鱼复县江。 夷水即?山清江也。水色清照,十丈分沙石,(朱脱石字,《笺》曰: 《后汉书南蛮传注》引此云分沙石。守敬按:《御览》七百八十五引亦有石 字,而《通鉴》唐武德四年,《注》引无石字,则脱在宋、元间矣。《御览》六 十引袁山松《宜都记》,其水十丈见底。)蜀人见其澄清,因名清江也。(赵云: 近应劭曰,夷山在夷陵西北。垒骈,夷水出巫,东入江,然夷水之源最远。《方 舆纪要》云出蛮中,南流名柘林溪。经天池、洛浦,名黔黎溪。南至金洞、唐崖 入黔江县,名黔江。又云黔江自贵州思州之上费溪发源,经五十八节名滩,至 黔州境,分流入黔江县界为施州江,入湖广施州卫,谓之清江,是也。水源之过 如此,是以善长不记其所出,而以?山清江为限。至应劭所云夷山,似因夷水 得名,大娄常璩漾山、漾水之殊目,不足为据。《江水》篇《经》云,江水又东 南过夷道且北,夷水从?山县南,东北注之。《注》云,夷道县为二江之会, 是夷水出江入江。而胡フ明云,禹循江而南且东,以至于巫山,乃不出三峡,而 并夷水以东,且南逾澧水、沅水以至于衡山。《导江》云,东别为沱,又东至于 澧,则不经三峡可知。又云,夷水首出鱼复江,尾入宜都江,行五百馀里,紧荆 州之沱也。古时自巴入楚,避三峡之险,皆由此路。《史记》张仪说楚王曰,秦 西有巴蜀,大船积粟,则从境以东尽城守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此言舟师自 夷水以入楚也。《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扦关以拒之。 《水经注》,江水自江关东迳弱关、扦关,盖大江出三峡,迳弱在,江沱出? 山,迳扦关,划然两道,仪言浮江江以下拒扦关则不迳巫峡明矣。夷水受江处, 不知何时日就湮塞。后汉建武中,分不述遣将田戎等,乘枋?下江关,拔夷道、 夷陵。江武命岑彭、吴汉伐之,激江而上,则皆取道于三峡而不复由夷水矣。盖 其时水已浅狭,不胜战舰。自后荆、梁用师,未有不由峡江者。然郦《注》云河 梁裁得通船,则后魏时犹存。下逮唐初,建始之北,遂成断港,故章怀注《西南 夷传》、《环宇记》、《明一统志》不复知此水出西北奉节之大江,而以为西南 施州卫之山源。然自《汉志》已不言首受江,未知何故?班氏疏略颇多,《水经 注》源委详明,而又有张仪之言为证,无可疑者,禹导江自梁入荆,必浮此水也。 东樵此言,罗宛溪为核。然则夷水乃跨有荆、梁之沱,《禹贡》所记二州,指此 已备纷纷郫江、玉轮江、寿阝江、枝江,皆后起之名耳。守敬按:《汉志》汶江、 郫县、枝江下皆称江沱,江原这故地水、华容之夏水、石城之分江水,并言首受 江,而巫县夷水不云首受江,其非自江出可知。乃《水经》江水下谓东过鱼复县 南,夷水出焉。此《经》直谓出鱼复县江。郦氏于《涨水》篇但以县为夷溪解之, 此《注》亦不叙其出江,盖不以《经》为然。不谓胡渭等竟指为荆州之沱也。余 尝由清江上溯,至长阳之邱,舟行止此,春间滩险以数十百计两岸山峡壁立处。 较巫峡又狭数倍。由崎岖更甚。其水有悬崖数十丈若瀑布者,必不可通舟。若古 时又有江水并流,热必漫山溢谷,非惟险育峡。将沙渠、?山之间,无居民矣。 今按大江夔巫南岸之水,惟巫山之观渡河,与建始之浦潭溪相近,而中隔大石岭, 观渡北流,蒲溪南下,安能贫下中农岭相通?观渡之上有大溪河,由瞿塘入江, 源出十二关,与建始之龙溪亦相近,而在岭重叠,亦断无通理胡氏悝然此说者, 以郦《注》于夷水有捍关,与张仪说相符,不知此悍关特在江之南岸,近夷水, 故郦于《江水》篇中亦载之。所谓临江据水者,临大江,据夷水也。以今准之, 当近野三关,非必江由此溢出,且张仪云,浮舟至捍关以下,纵不由三峡,岂不 可以出陆路?乃以上附《禹贡》,下议班氏,谬矣。)昔廪君浮土舟于夷水,据 捍关而王巴。(守敬按:巴氏子务相后为廪,君,浮土舟于夷水,详下文。捍关, 廪君浮夷水所置,见《江水注》。)是以法孝直有言:鱼复捍关,临江居水,实 益州祸福之门。(守敬按:《蜀志法正传》正曰,鱼复与关头实为益州祸福之 门。按言今二门悉开,则关头指略阳之关城,与鱼复各一地。然鱼复、关头对举, 则鱼复亦当指关言,故郦氏钞变其辞,直称鱼复捍关,又以为临江据水也。 夷水又东迳建平沙渠县,(朱脱渠字。赵增云:《晋志》,建平郡统沙渠县。 戴增同。会贞按:《元和志》,吴分巫县立沙渠县,至梁、陈不改。今本《齐志》 脱此一叶,《补梁疆域志》建平郡亦失戴。沙渠县,即今恩施县治。)县有巫城, 会贞按:《通典》,施州,七国时,楚国巫郡之地。清江县,汉巫县地。清, 江即故沙渠故此城以巫针,在今恩施县境。)水南岸山道道五百里,(朱水字在 南岸下,赵水上增临字全、戴移水字于南岸上。)其水历县东出焉。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