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70章研文心释雕龙 (第2/2页)
(《程器》)?而且?由于文学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是丰富而多样的?因此批评家就不应“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否则就会出现“所谓‘东向而望?不见西墙’”的现象。又如对于批评家?他特别强调广博识见的重要性:“圆照之象?务先博观。”并且根据桓谭的“能读千赋则善赋?…能观千剑则晓剑”(《全后汉文》卷十五《赋道》)?提出了一个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论断:“cao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知音》)认为任何批评中的真知灼见?只能是建立在广博的学识和阅历基础之上的。这些意见不仅对当时作家们“各以所长?相轻所短”(曹丕《典论论文》)?“人人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曹植《与杨德祖书》)的不良批评风尚具有积极的针砭意义?而且至今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作为一个批评家来说?刘勰有时也是缺乏应有的识力和判断的?例如他对杰出作家陶渊明?竟一语未及。 对文学创作中的主客观关系作了详细而深入的论述。先秦两汉时期?文论已简括涉及这一问题?如《诗大序》的“情动于中而形于言”等可为代表论点。魏晋时?曹丕开始接触了作家的禀性气质问题?陆机对艺术想象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而刘勰则对创作中的主客观的关系等?作了更为明确而全面的论述。它首先肯定了“云霞雕色”?“草木贲华”等现象之美?是一种客观存在?所谓“夫岂外饰?盖自然耳”(《原道》)。同时?又十分强调创作主体即作家先天的禀性?气质?才能(《体性》?《才略》等篇)及后天的学识修养等对文学创作反映现实美的重要性。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文心雕龙》还论述了在创作中?主观的“情”和客观的“景”?是互相影响?互相转化的?即“情以物兴”和“物以情观”(《诠赋》)?“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神思》)?认为作家观察外物?只有带著深挚的情感?并使外物染上强烈的感*彩?艺术表现上才会有精巧的文采。《文心雕龙》对于物与我?情与景关系的论述?对唐代及唐以后有关这个问题的探讨?有着重要影响。 《文心雕龙》十分强*感在文学创作全过程中的作用。要求文学创作要“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主张“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情采》)。认为创作构思为“情变所孕”(《神思》)?结构是“按部整伍?以待情会”(《总术》)?剪裁要求“设情以位体”(《?裁》)?甚至作品的体裁?风格?也无不由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起著重要的作用。这一认识是相当深刻?符合文学的特点和规律的。 《文心雕龙》对于风格和风骨也有深入的研讨和论述。在《体性》篇中?刘勰继承曹丕关于风格的意见?作了进一步的发挥?认为形成作家风格的原因?有先天的才情?气质的不同:“情性所铄”?也有后天的学养和习染的殊异:“陶染所凝”并且将各种不同的文章?分为四组八体?每一组各有正反两体:“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但它们又互相联系?“八体虽殊?会通合数?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作者在这八体中参差演化?就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刘勰关于风格的研究?对后来的《诗式》《二十四诗品》等?都曾发生直接的影响。 在风格论的基础上?刘勰特别标举“风骨”“风骨”一词本是南朝品评人物精神面貌的专用术语。文学理论批评中的“风骨”一词?正是从这里引申出来的。“风”是要求文学作品要有较强的思想艺术感染力?即《诗大序》中的“风以动之”的“风”“骨”则是要求表现上的刚健清新。“风骨”的理论?既是针对南朝浮靡的文风而发?也是从传统文学理论中概括出来的。“风骨”之说?对唐代诗歌的发展?曾经发生过重大的影响。 《文心雕龙》关于艺术想象的理论?也有精辟的论述。继承《文赋》关于这一问题的见解?作了进一步的论述和发挥。《神思篇》借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这一成语?论述艺术想象超越时空限制的特点:“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但他又比陆机的观点大大前进了一步?认为艺术想象并非凌虚蹈空而生的?它以“博见为馈贫之粮”的形象化的比喻?说明艺术想象的基础只能是客观生活中的素材或原料。这一见解?是符合实际的。同时?它又提出“神与物游”的重要观点。“神”即“神思”?是六朝时期的常用语汇?意即思维的特点是不疾而速的?语出《易系辞上》:“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物”即客观现实。“神与物游”即指作家在艺术想象的全过程中?始终离不开具体?感性的物象?两者始终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这正是形像思维的特点。《文心雕龙》还强调指出?唯有当作家的精神心理处于“虚静”状态?用志不分?不受外界的纷扰时?才能更好地驰骋自己的艺术想象力。“虚静”之说源于道家?荀子曾有进一步的发展?而刘勰将它创造性地运用于文艺创作理论。 《文心雕龙》在论述艺术想象时?还提出了“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等见解?强调艺术想象要有平日广泛的积累和生活知识?这样就为他的艺术想象的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文心雕龙》继《文赋》之后?对于艺术想象及形像思维的论述?对后世发生了重要的影响。例如王昌龄所说的“神会于物”(《唐音癸签》卷二)?苏轼所说的“神与万物交”(《书李伯时山庄图后》)?黄宗羲所说的“古之人情与物相游?而不能相舍”(《黄孚先诗序》)等观点?都是漤觞于《文心雕龙》“神与物游”的。在《文心雕龙神思》篇中还对“辞令”“志气”和语言的关系作了很好的阐发。 关于文学创作?《文心雕龙》论述到的问题还有?文学的夸张?结构?剪裁?用事?修辞?含蓄和声律等。在这些问题的论述中?同样不乏精辟的创见?例如在《夸饰》中?《文心雕龙》不仅第一次提出了文学创作离不开必要的夸张?以使作者表现的事物更为突出?但他又主张夸而有节?反对夸张失实。关于各种文章体裁?源流的阐述?也是《文心雕龙》的重要内容。自曹丕?陆机相继对文章体制的同异提出了意见后?晋代挚虞的《文章流别论》?李充的《翰林论》?都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但这些著作都已亡佚。刘勰的《文心雕龙》从第5篇《辨sao》起?到第25篇《书记》止?就成为中国现存的南朝时代关于文章体制和源流的唯一重要的著作?也是关于这一问题的重要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细致?中肯以至精辟的见解。例如在《明诗》篇中?它对自建安时代起到刘宋初年诗歌发展过程的论述?就是如此。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