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四章紫衣女郎 (第5/6页)
宋老弟的事就是我的事。” “刘兄…”舒云拔剑:“他找的是我…” “我找的是他。”复仇客不领情,划向大汉一指:“我要他收回刚才所说那些无礼的话,不然…” “你配?”大汉傲然地说。 复仇客是个极为自负的人,怎受得了?一声冷哼,挥剑疾进,招发大风起石,剑自下盘向上升,有如惊电破空,狂飓乍起。 大汉也哼了一声,单刀疾沉,有如电光火石! “铮!”一声巨响,大汉震开剑,乘势切入,人与刀浑如一体。凛凛刀气如山洪涌发,来一记乘风破狼,刹那间连挥七刀。 刀如虎剑如龙,各展绝学缠上了,刀光剑影飞腾电耀,半斤八两棋逢敌手,好一场势均力敌的快速狠拚。 剑轻灵,刀沉猛,各有所长。 因此险象环生,奇招迭见。 舒云是个有心人,他留心地察看双方的优劣,觉得复仇客的剑招有缺陷,似乎并不着重于轻灵诡变,却有太多的强攻败着,好像要与大汉在劲道上争雌雄,而且有急功好胜的气势流露。 把佩剑当作雁翎刀使用,并不是怎么聪明的事。如果劲道不够臂力不强,三两下便会剑毁人伤。 可幸的是,复仇客剑上的力道并不逊于大汉的刀上刚猛劲道。 香风入鼻,他一怔! 扭头一看,看到紫衣女郎已到了他身旁。 “你这位朋友的剑术很不错。”紫衣女郎向他笑笑,笑容相当动人:“潜劲澎湃,气吞河岳,有我无敌,下过苦功;你是不是比他高明些?” “姑娘的意思是…” “如果比他高明,我要向你请教。” 他又是一怔,这位女郎的意思很明显,复仇客的剑术还不够好。 最令他迷惑的是:紫衣女郎的敌意并不明显。 他不是一个傲慢的人,同时也有点醒悟:这位女郎不会是火凤密谍的人,那些女谍不会对他这么客气。 “我一点也不比他高明。”他也微笑着说:“姑娘,大凡敢挺身而出架梁的人,一定是最高明的。” “那不一定哦!”“你是说…” “笨鸟先飞呀!”紫衣姑娘竟然与他说风趣的话。 “你真会骂人,你看我像不像只笨鸟?”他也风趣地举起左手仿鸟飞:“我是首先与你的随从动手的。” “你用技巧打倒我一个随从,逼另一个随从拔刀,你瞒不了我,你是个深藏不露的高手中的高手,天下间能在一照面间打倒我一个随从,逼另一个随从拔刀的人,敢说为数有限。 我不管,我要和你较量较量。” “姑娘,能听得进忠言吗?”他诚恳地说。 “你的意思…” “我承认我的剑术差劲,认定你比你两个随从高明,你还要求什么呢?戮我两剑对你又有什么好处?所谓较量,可说是灾祸之源,兵凶战危,好胜的念头,不知制造了多少无谓的纷争和仇恨,输不起的人多着呢!” “可是,你刚才…” “我并不是存心欺负一个老化子,那老不死的名号,在江湖大大的有名,绰号称拐仙…” “拐仙奚隆?”紫衣姑娘讶然轻呼。“一点也错。” “他在这里干什么?这是一个贪婪狡猾的恶丐呢!” “我正要盘问他呀!” 紫衣姑娘脸一红,赧然一笑算是向他道歉。 “腾蛟,退!”紫衣姑娘向恶斗不休的两个人高叫。 大汉一刀震开复仇客的剑,虎跳丈外脱出围外。 复仇客额上汗光闪闪,也无追击的余力。 两人实力相当,锐气消掉大半,双方的绝招皆伤不了对方,即使再交手,也只是拖的局面而已,谁也奈何不了谁,真要拚命,决非百十招之内可以了结的事。 “算了,刚才是一场误会!”紫衣姑娘向名叫腾蛟的大汉挥手:“回来。 “是的,小姐。”大汉恭敬地答,收了刀以手拭汗,大踏步退回。 上面路口的一株古柏下,出现一位老妇的身影,发出一声低沉的叫喊! 紫衣女郎一怔,抬头看望;老妇举手一挥,急步向山上走。 “我们走。”紫衣女郎急急地说,领先匆匆走了。 “这是什么人?”复仇客一面拭汗,一面注视着紫衣女郎一群人匆匆上山的背影发征: “一个随从的武功也如此高明,主人岂不更为可怕?” “不知道。”舒云摇头:“那位紫衣姑娘,身上流露出一种奇异的、震慑人心的气势,一种令人心中凛凛的奇异阴冷气氛,聪明人最好不要去招意她。对摸不清路数的人,提高戒心就不会吃亏;这位姑娘就是这种必须严加提防、不能掉以轻心的人物。” “宋兄办事一向都是这样小心的?”复仇客语带讽刺,悻悻然傲态不改。 “差不多。即使常加小心,有时仍会吃亏上当。”舒云毫不介意对方的讽刺:“刘兄,吴市吹箫客的下落有线索了。” “哦!真的?有何线索?” “问问那位拐仙奚隆就知道了。”舒云指指乾坤手守住的老化子。 “好,请交给在下问口供。” “这…”“在下坚持要这个人。”复仇客说得十分坚决:“在下有权这么做。” “齐叔意下如何?”舒云向乾坤手走去。 乾坤手不住打量复仇客,锐利的目光似要透入肺腑。 “贤侄,这位是…”乾坤手颇感意外地问。 “他是复仇客刘长河刘兄。”舒云替老人家引见。 “哦!在德平帮助你的复仇客就是他?” “是的。 “这…好吧!把拐仙给他好了,咱们走。”乾坤手点头同意。 “刘兄,人交给你了。”舒云说:“在下与齐叙要进城走走,目下落脚在东岳老店,有事请前往赐教,回头见。” “多谢了,回头见。” 两人向城里走,乾坤手不时回头眺望。 “复仇客很透了吴市吹萧客,所以要口供。”舒云加以解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