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三河二龙街怎样的安徽周玉冰文集绵 (第2/2页)
由表示这一点是虚构的,最早的庐剧剧本是无名氏写的,不是这个结局。周于由参与过庐剧《小辞店》剧本的改写,他说为了延长剧情,加上了鸣怨殉情。实际上,在那时候再勇敢的女子都很难做到这一点,何况相隔万水千山。 比万水千山更可怕的还有社会上冷言恶语和唾弃的目光。 “推翻大清民国到…大襟褂不穿旗袍”周于由认为,从唱词上看,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 女主人公如果没有殉情,今天,八十岁左右的人在听那些缠绵唱词的时候,一定会好奇去看看女主人公。可我询问许多老人,都说没见过。 只是在大捷门,碰到曾在肥西水务局工作的刘义年老人说,他在参加土改的时候见过胡翠莲,住在二龙街两间披房里,没有后人,去世时84岁。 这个说法,年龄上是吻合的。周于由不认可这一点。因为他也关心这个问题,没人说见过。并且,他母亲出生在1895年,很喜欢听《小辞店》,可从没说见过胡翠莲,只说胡翠莲自己婚姻不幸,情郎死后,她万念俱灰,决心修度来生,于是用积蓄在河上造了个浮桥,解放后还在。后来才被洪水冲垮了。 是不是万念俱灰的胡翠莲在世人的异样目光中深居简出,乃至,身边的人都忽略了她? 真实的故事感人的流传 2008年,三河镇开始打造小辞店景点。我受三河镇一位领导委托,请王冠亚先生题写“小辞店”,他非常乐意,一口气写了七八张让我挑选。 他于三河于《小辞店》是有感情的,妻子严凤英最初登台唱出名的就是《小辞店》,他自己改编了《小辞店》,1959年还向国庆十周年献礼。后来又把它改成黄梅戏电视剧,由韩再芬和韩军主演。《小辞店》曾被视为毒草,他很谨慎,唱词中三河写成了“桑河”,为此,时任镇长卫先毓还请他去三河,希望能改过来。 王冠亚认为“小辞店”就发生在三河。他曾经告诉我,黄梅戏《小辞店》是由庐剧改编的。 这一点的确非常重要,如果庐剧的《小辞店》早于黄梅戏《小辞店》,故事发生地当然是庐剧说了算。不过,担任过安徽艺术研究院院长的王长安表示,《小辞店》剧种比较多,目前,没有足够资料证明庐剧《小辞店》比黄梅戏的早。 又有一个重要事实被发现!2002年的6月,因为在湖北浠水太平寨山区修路,发现半山腰有一座非常气派的古墓。一时没有人认领,正准备当作无主坟墓迁移的时候,附近朱蔡氏家族几位老人出来承认是他们的祖辈蔡鸣风的坟墓。原来,因为名声不好他们一直不肯公开,不过,蔡鸣凤墓碑立的年代是1903年,比“推翻大清民国到”要早十来年。周于由等改编剧本时说故事发生在清末民初,看来只是故事最早搬上舞台时间。 古代的交通靠水运,往往是码头的地方形成集镇,三河得水之便利,到清代的时候已经是合六巢地区一个重要的水乡重镇,商旅云集,有“小南京”之称。浠水人蔡鸣凤来三河做生意完全可能。 而我认为,《小辞店》故事发生在三河最可信的证据是在老百姓间代代相传。过去,《小辞店》曾认为有伤风化,如果不是发生在三河,三河人不会愿意流传这个故事。这是《小辞店》故事发生在三河的最好说明。 如此,沧桑二龙街,多了缠绵,多了真情,它就别具风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