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_种椹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种椹 (第2/2页)

椹子,将草索平卧着放入黍垄中,草索两端用土压厚些,中间一段薄薄地撒土覆盖。每隔一步或两步,依照上法卧置草索一截,使前后左右对齐成行。天旱的时间久了,便进行浇水。

    到十月以后,将黍桑同时刈倒、顺风放火、为苗圃加粪等事,如同前法。冬季和春季要给苗圃拥雪、盖粪,清明节前后扫去。霖雨季节,根据桑苗的稀稠移苗补栽。此法比畦种育苗移栽要省力气,而且肯定可以成活,还可以提早两年长成桑树。如有存留的陈葚,能够春天播种更好。苗长成后,应修筑围墙妥加保护。

    如果考虑到搓草索播种,太过烦琐细碎,可以将黍和葚拌和放在葫芦里点播,点种过的地方,用扫帚扫匀。

    如果考虑到(草索下种法)天旱(下种有困难),便可将黍垄中的土拨弄平匀,顺着黍垄作成许多小区,先用水浇过再下种。

    还有一种方法:春季先在耕耙过的熟地中,按照东西方向,播种上一行行稠稀适度的苘麻。其次将桑葚同蚕屎拌和,或同炒过的黍子拌和也可以,趁着天雨过后,在苘行的北面用独脚耩下种或点种均可。此法同搭矮棚、与黍同种相比,苘麻的阴影既高又密,又通风透露。故虽多种至十多亩,也不会觉得多么麻烦费力气。

    《士农必用》:畦种法和前面讲的一样。种子要用新葚,不要用陈葚。用新葚种最好,隔年的陈葚春天种,多不出苗。采用搭矮棚的荫畦种葚为最好,用苘麻遮荫稍次,用黍苗遮荫为最次。桑芽出土后,进行间苗,使株距保持在五至七寸之间。“寸”,为营造尺的寸,他处同此。时常浇水。伏天过后可长到三尺高。可将苘麻刈去。到十月内将桑苗在贴近地面处割倒,地上撒上些乱草,走火烧一遍。火不能过大,怕烧坏了苗根。用粪和草覆盖。等到来年春天,用耙子把粪草耧去,浇水。每一科自会生出三数个芽来,选生长旺盛的留下一条。桑苗已长成根株,可不必遮荫,只须常浇水。到秋后,鲁桑可长到五至七尺高,荆桑可长到三四尺高。鲁桑可以移栽成地桑,荆桑可以移栽到桑园中去培养。

    注释

    ①引自《齐民要术-种桑柘第四十五》。

    ②以手渍之:《农桑辑要》、《齐民要术》各种版本多作“渍”,缪启愉校据《要术》院刻本作“溃”按:作“渍”于文意难通,以作“溃”为是。

    ③这是桑与黍同种的最早文字记载。自此以后各种农书,凡言种桑几乎都有“桑黍同种”这一条。

    ④《务本新书》作“四月种椹”,《汜胜之书》作“五月取椹”,时间略有出入,实际上皆应以“椹赤为候”

    ⑤檾:大字本一律作“荣”,殿本和石校本作“檾”,为正写,故今后一律改作“檾”“檾”的简化字作“苘”

    ⑥黍秸:此处特别指明刈倒的是黍秸,猜想黍穗已被采收,最后只存留下空黍秆。

    ⑦糁粪:缪注“糁”音散。从后文“糁土薄覆”一语观之“糁”似应作“撒”义。即“撒粪”、“撒土”

    ⑧一托:“一托”是北方方言。指两臂伸开后的长度。据说,人的一托的长度,和本人的身高是相同的。所以说“一托长”,大约是五至六尺。

    ⑨五六尺长的草索,抹上十几个桑粒,大约苗距四五寸。因草索播种法是一次定植,这十几株小苗,最后也只能成一苗或两苗,所以播种量虽然少些,但亦不怕缺苗。

    ⑩四面取齐成行:草索的距离为一步或两步,可作为横行的行距;但各纵行之间的距离应为若干,似并未指出。缪注认为“四面取齐”说明“行距,株(丛)距,距离相等,都是隔一步或两步”

    草索下种法比畦种法省力,不用搭棚、不移苗,一次定植;成活率百分之百;提早两年受益。畦种法第一年春季播种育苗,第二年育苗,第三年定植;草索法,不移栽,成长快,第三年便可采叶。

    用陈桑葚作种,可以提前到二月下种,是其优点;但桑子不耐陈,经年的葚出苗率会比较低,是它的缺点。

    黍:原作“黍”,从“禾入米”,误。孔子曰:“黍”可为酒,故从“禾入水”

    葫芦内点种:葫芦,《王祯农书-图谱二》作“种瓠”并附有制作方法、使用方法,是专门的播种农器。

    单耩(jiǎnɡ):是一条腿的耩子。

    委曲:麻烦,琐碎,多周折。

    走火:言火点燃后不停顿地向前走。这是因为地面上只撒有少量的乱草,所以火不可能在一处停留,只能沿着乱草向前发展(走)。这种情况秋冬季在荒原上有野火发生时,最易见到。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