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桑辑要_先贤务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先贤务农 (第2/4页)

,则衣草而出。寔为作纺绩、织纴之具以教,民得以免寒苦。

    刘陶曰:“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也。”

    仇览为蒲亭长,劝人生业,为制科令,至于果菜为限,鸡豕有数。农事既毕,乃令子弟群居就学。其剽轻游恣者,皆役以田桑,严设科罚。躬助丧事,赈恤穷寡。期年,称大化。

    杜畿为河东,劝耕桑,课民畜牸牛、草马,下逮鸡豚,皆有章程,家家丰实。然后兴学校,举孝悌。河东遂安。

    童恢除不其令,若吏称其职,人行善事,皆赐酒肴以劝励之。耕、织、种、收,皆有条章。一境清静。

    《齐民要术》:皇甫隆为敦煌。敦煌俗不晓作耧犁;及种,人牛功力既费,而收谷更少。隆乃教作耧犁,所省佣力过半,得谷加五。又敦煌俗,妇女作裙,孪缩如羊肠,用布一匹。隆又禁改之,所省复不赀。

    僮种为不其令,率民养一猪、雌鸡四头,以供祭祀,死买棺木。

    颜裴为京兆,乃令整阡陌,树桑果。又课以闲月取材,使得转相教匠作车。又课民无牛者,令畜猪;投贵时卖以买牛。始者民以为烦,一二年间,家有丁车引、大牛,整顿引丰足。

    谯子曰:“朝发而夕异宿,勤则菜盈倾筐。且苟有羽毛,不织不衣;不能茹草饮水,不耕不食。安可以不自力哉?”

    李衡于武陵龙阳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树。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橘成,岁得绢数千匹。

    仲长子曰:“天为之时,而我不农,谷亦不可得而取之。青春至焉,时雨降焉,始之耕田,终之簠簋,惰者釜之,勤者钟之。时及不为,而尚乎食也哉?”

    北魏辛纂,拜河内刺史,督劝农桑,亲自检视,勤者资以物帛,惰者加以罪。

    魏陈思王曰:“寒者,不贪尺玉,而思短褐;饥者,不愿千金,而美一食。”

    晋桓宣镇襄阳,劝课农桑,或载鉏耒于轺轩,或亲耘获于垄亩。

    唐张全义为河南尹,经黄巢之乱,继以秦宗权、孙儒残暴,居民不满百户,四野俱无耕者。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数年之后,都城坊曲,渐复旧制;诸县户口,率皆归复;桑麻蔚然,野无旷土。全义明察,人不能欺,而为政宽简。出见田畴美者,辄下马与僚佐共观之,召田主劳以酒食。有蚕麦善收者,或亲至其家,悉呼出老幼,赐以茶彩衣物。民间言:“张公不喜声伎,见之未尝笑;独见佳麦良茧则笑耳!”

    有田荒秽者,则集众杖之。或诉以“乏人牛”,乃召其邻里,责之曰:“彼诚乏人牛,何不助之?”众皆谢,乃释之。由是邻里有无相助,故比户皆有蓄积,凶年不饥,遂成富庶焉。

    李袭誉,尝谓子孙曰:“吾负京有田十顷,能耕之,足以食;河内千树桑,事之,可以衣;能勤此,无资于人矣。”

    译文

    《孟子》:“后稷教民农作、种植五谷;五谷丰收,人民得到养育。”

    《汜胜之书》:“商汤的时候,发生过旱灾,伊尹创造区田种植法,教民给区田施肥,背水浇灌庄稼。”氾,扶岩反,水名。“氾”字作为姓氏,起源于敦煌、济北地方的两个大家族,他们本来姓“凡”,因为避秦乱,逃到氾水,便改姓“氾”

    《史记》:“管仲在齐国做宰相时,他的喜好和憎恶,完全和世俗百姓相同。他曾说:‘粮仓盈满,方可(教民)知晓礼节;丰衣足食,方可(教民)知晓荣辱。’”

    猗顿是鲁国的穷读书人,听说陶朱公非常富有,便前去请教致富的方法,陶朱公告诉他说:“要想很快致富,就养五畜牸。”他便开始畜养牛羊,繁殖的幼畜数量,可以用“万头”作单位来计算,他的资产可以和王公相比。

    《庄子》:“长梧封人说:‘往年我种庄稼,漫不经心地将种子种下,庄稼亦漫不经心地回报我;锄草时马虎了事,庄稼也马虎了事地报答我。第二年,我深耕田地,并且勤加耘锄,庄稼生长得繁茂旺盛,我全年饱食不受饥饿。’”

    《汉书-食货志》:“魏文侯时,李悝倡行充分利用地力的教化。师古说:‘李悝是魏文侯的臣;悝,音恢。’他说:方一百里的土地,提封九万顷,除山陵、沼泽、城市、村居,占地三分之一,剩余的耕地还有六百万亩。种田勤勉,每亩可增收三升,服虔说:‘是给农民三升。’臣瓒说:‘三升应作三斗,是说做务好时,每亩可增产三斗。’师古说:‘根据实地计算,三升应作三斗。臣瓒的说法是对的。种田不勤勉时,每亩减收的数量也是三升。所以说方百里的土地,增收和减收的数字,都会达到一百八十万石。’又说:‘粮价过高会伤害市民的利益,韦昭说:“这里的‘民’字,是指士、工、商。”粮价过低会伤害农民的利益。市民工商受到伤害,便会离此他往;农民受到伤害,便会使国家贫困;故粮价过高或过低,都会造成危害。’”

    汉文帝时,贾谊劝说皇上说:“管子说:‘粮仓满盈,方可(教民)知晓礼节。’民食不足,而能将国家治理好的例子,从古到今未曾听说过。汉朝建国至今,历时已近四十年,公家和百姓的储粮,仍使人感到非常痛心。人世间有丰穰和饥馑,是天时运行的常事,虽禹、汤在位,仍不免有天灾。假如不幸发生宽广二三千里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救济百姓?再如边境突然遭受敌人入侵,常须调动数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国家用什么去供给军粮?贮积一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