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轨诉讼_第三章4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4 (第2/3页)

的还可以,就是社会治安不好,下了夜班或者晚上上夜校,回家提心吊胆的。有一次我上夜班,回宿舍的路上就碰上了三个流氓,还开着车,生拉硬拽地把我往车上拉。我拼命喊救命,深更半夜街上哪有人?就算有个别过路的也不敢管。我挣扎着,心里想完了,要是真的让他们弄上车,我就死。”

    听到这里大伯紧张的直喘,话音都变了:“后来呢?”

    赵雅兰继续杜撰:“就在最危急的时候,终于有两个人听到喊声跑了过来,这两个人真有胆,跟流氓打了起来,三个流氓打不过他们俩,再说也是做贼心虚,打不过就跑了。他们俩一直把我送回宿舍,又怕流氓再找我的麻烦,连着接送我上下夜班好几天,见真的没事了才不再送我了。我不想回海兴,也是怕那里社会治安不好,万一出个事自己倒霉不说,还得让你跟大妈跟着cao心。”

    大伯松了口气,说:“听你这么一说,就是你再要到海兴我也不能答应,一个女孩子单身在外,万一出个事让我怎么给你爹妈交待?”又感叹道:“这两个人真是见义勇为的好同志,唉,现在这种路见不平,挺身而出,拔刀相助,见义勇为的人越来越少了。你没问问人家姓名、单位?真应该好好谢谢人家。”

    赵雅兰说:“哪能没问呢,一个叫博士王,是姓王的博士,不知道为什么非要倒过来叫,挺好笑的,他是省城人。另一个叫程铁石,是厦门一家公司的老板,到海兴来打官司的。”停了停,装作忽然想起似地说:“对了,我前几天在市里还碰到他们了,他们说要在省城呆一段时间,办点事。”

    大伯说:“那好啊,有空请他们到家里玩,我还真得当面谢谢这两位救了我侄女的大英雄呢。”

    赵雅兰万万没想到大伯主动上了钩,心里欣喜万分,表面上却淡淡地说:“好吧,如果我再碰上他们就约约他们,人家也不一定有时间来。”

    大伯却说:“别碰上再约,要真心实意感谢人家,明天晚上我没事,你想办法找找他们,让他们来,看看有什么事说不定我还可以帮帮忙。”赵雅兰想不到的是,她刚才讲的故事真让他大伯感到后怕,所幸碰到那“两个”见义勇为的人,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根本没有办法给赵雅兰的父母交待,所以大伯格外感激那两个救了赵雅兰的人,真心实意要当面感谢人家。

    心里高兴,赵雅兰给大伯选了件名牌风衣,大伯穿上风衣在穿衣镜前照来照去,万分满意,一听价钱要七百多块,马上xiele气,坚决不要。赵雅兰说:“又不用你花钱,那么抠门干吗?买一件穿半辈子,又不是天天买。”硬是付了款。大伯一路上叨叨:“这七百多块得你挣几个月呀,不行,这钱不能让你出,你的心我领了,钱不能让你出。”

    赵雅兰心里暗笑,没有搭理他。她就是要让大伯心里觉得亏欠她。

    程铁石和博士王跟在赵雅兰身后,来到赵雅兰大伯的家,赵雅兰开开门,冲屋里喊:“大伯,大妈,客人来了。”

    赵世铎夫妇出来将程铁石二人迎了进去,态度热情,让略感拘谨的程铁石二人坦然了许多。在客厅坐定,赵世铎指指茶几上的茶杯、水果,示意程、王二人享用,对博士王说:“很感谢你们对小兰的帮助,你是搞法律的,我读过你的《民法与审判实务》一书,很有见地,文笔也很好,后来听说你停薪留职了,怎么,下海经商了?”

    博士王没有想到自己在赵世铎脑海里留有印象,对赵世铎感谢他们帮助赵雅兰的话,他不知所云,又不好开口问个明白,只得顺口说“没有什么”“应该的”应付应付而已。《民法与审判务实》一书则是好几年前配合普法教育写成的一本小册子,是在《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的讲课提纲的基础上修改补充而成书的,事隔多年,连他自己都找不到这本书了,省政法委书记还记得,让博士王大为感动,连连谦虚:“那时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许多观点如今看来幼稚的很,有的话讲的也比较偏激,赵书记见笑了。”

    赵世铎说:“年轻人写文章就是要有锐气,要有见解,不要怕讲错话,错了可以讨论、可以批评、可以改正么。最要不得是文章写了一大堆,看来看去没有一句话是他自己的,还要自己安慰自己:天下文章一大抄,要真是这样,今天我们可能还在写八股文呢。”

    他俩聊的挺对路,赵世铎见程铁石坐在一旁手里捏个梨翻来覆去摆弄,神情索然,又把话头引向了他:“小程听口音不是南边的。”

    程铁石答道:“我是北方人,前几年北方人才南流,闹孔雀东南飞,我这个麻雀也跟着凑热闹,飞到了厦门特区。”

    “哦,原来如此。我说你讲话的口音很标准,不像南方人讲话舌头该伸直的时候伸不直,该卷舌头的时候卷不圆。”

    赵雅兰见缝插针地说:“程大哥这回在东北倒了大霉,官司打了快两年还没结果,困到这儿了。”

    赵世铎问:“怎么回事?有困难吗?”

    程铁石便开始向他陈述自己的经历,从做生意签合同说起,一直讲到款如何被银行错付,起诉后迟迟不判,法院又采取什么方式将案子推到公安局,讲着讲着,程铁石自己也被自己的遭遇感染,伤心处热泪盈眶,激愤处亢锵设问。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