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章 (第2/3页)
前。 “庆堂,这个楼里住的大都是单身男女,你小子一表人才,别让哪个寂寞女人拿下。” “有这么严重吗?”我不以为然地说。 “念大学时你小子就早熟,”马登开玩笑地说“你可是咱班最早搞对象的。” 我听后无奈地苦笑了笑,然后从后备箱里取出行李,和马登一起走进公寓大楼,电梯一直到十一层才停。 房间只有五十平米,家具和日用品齐全。 我累坏了。 马登问:“庆堂,还没吃晚饭吧?洗一洗,我给你接风。” “不用了,在飞机上吃过了,”我说。 “那好,你好好睡一觉,明天晚上我请你吃饭。” 送走了马登,我为即将开始的新生活而激动,我站在窗前眺望大阪夜景,不禁为这座现代化的大都市而感慨。来日本前,我没有告诉姚淼,那晚在海边的事一直让我心绪不宁。在日本我至少要呆上一年,我心想和姚淼的关系只好听天由命顺其自然了。爱本来就是一种无法说清楚的东西。 第二天早晨,我简单吃了点丹阳给我带的东西,步行去大阪市立大学医学院如约拜见内腾胜教授。 内腾胜先生是一位庄重严谨的人,我先到他的办公室攀谈了一阵子。我能感到内腾胜先生想通过谈话对我的实际水平进行了解。我把自己这些年在神经外科学上取得的一点点成绩做了介绍,内腾胜先生很满意。 他领我参观了他的实验室,我将在这里跟随内腾胜先生工作一年。通过参观我才感到国内神经外科的落后,在这里,神经外科手术导航系统将检查手段(影像)和治疗手段(手术)合为一体,神经外科医生能够在磁共振或其它实时动态影像的直接引导下,随时确定病变的切除过程,使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更准确、损伤更少。同时,各种新型人工智能化的手术器械使手术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完成,真正做到微创伤。 参观完实验室我既兴奋又难受,我感到自己责任的重大。我的工作每天由内腾胜教授打印在一张纸上,下班前,由内腾胜先生的女秘书交给我,我就这样按部就班地由宿舍到医学院,再由医学院到宿舍地生活起来。 一晃两个月过去了。我每天都站在手术台前看内腾胜先生做手术,但从未亲自动过手,我心里有些着急了。不动手就学不到真本事。就在我苦恼的时侯,马登来电话要请我到他家吃饭,我很高兴接受了邀请。我到日本两个多月了,还没见过他的日本老婆。 星期日上午十点,马登开车到我宿舍来接我。 “娶个日本女人做老婆感觉怎么样?”我打趣地问。 “日本这个民族应该庆幸他们有世界上最优秀的女人,”马登说“这些温柔的女人守护了这个民族。林语堂不是说,人生有三大乐事,吃中国饭菜、住美国房子、娶日本女人吗!” “听你这么说,日本女人是男人们的梦想,温柔可人,特别适合做老婆喽!”我哈哈大笑地说。 “怎么,才来日本几天就想女人了?”马登说。 我被马登说中要害,脸一红,骂道:“你小子是饱汉子不知饿汉饥呀!” “庆堂,今天请你吃饭不是我,而是我岳父衫本孝,他在中国学过针灸,他可是个中国通。”我听了心里不免有几分紧张。 车开了一个多小时,来到一片别墅区。这些日式别墅背枕莽莽青山,矗立于鲜花掩映的绿树成荫之中。 马登把车停在一个院子前,院子是用栅栏围成的。栅栏上爬满了三叶地锦,那种木制拉门前,站着一位戴眼镜的六十多岁的老者。他身穿黑色和服,脚踏木屐,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这个人就是衫本孝,我在医学院见过他。因为他是院长,所以很少接触,我也没有因为他是马登的岳父而打扰他。 进院后,没等马登介绍,我便用日语说:“初次见面,请多关照。” 衫本孝却用中文说:“林先生,欢迎你到我们家作客。” 我听后既惊讶又倍感亲切。 “衫本先生,您中文讲得真好!”我敬佩地说。 “我在中国学过针灸,并且酷爱中国文化,”衫本孝笑着说。 我们在门厅前脱掉鞋子,走进格子拉门,温馨的榻榻米让我不禁惊叹它的细致。客厅的布置给人一种智慧的恬静,屋子里有一幅墨宝: 大道低回, 大味寡淡。 我向衫本孝先生赠送了景德镇瓷器制做的笔筒,衫本孝先生连声道谢。我们盘坐在榻榻米上,马登的媳妇美智子亲自给我们上茶,我们寒喧后,在美智子进退起跪调理茶具时,我仔细看了看美智子,觉得这个女人洁净得出奇,甚至让人联想到她的脚趾弯里大概也是洁净的。普通的眉眼玲珑,而悬直的鼻子下是小巧的柔唇,嘴唇滋润光泽,脸部的肤色白里透红,显得有些妩媚。这个女人算不得美人,起码跟丹阳、姚淼的美貌都无法相比,但比她们都显得洁净。 “我们日本人饮茶是很讲究繁文缛节的,”衫本孝先生说“我们称之为茶道。不过今天都是家里人,没有那么多讲究。” “衫本先生,我在电视中见过日本的茶道,喝茶如此严谨,一定有什么精神?”我问。 “茶道的基本精神,是将茶视为生活规范,籍以修身养性,学习礼仪,以环境幽雅为主体,以高尚享受为目的,不过太费时费事,未免脱离现实呀。” 我听后不禁对这位老者肃然起敬,日本这个民族是善于学习的民族,之所以善于学习就是善于发现缺点。怪不得周作人曾惊叹,日本摹仿中国文化却能唐朝不取太监、宋朝不取缠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鸦片。再想想日本的茶道、禅宗和歌舞伎,恰恰是这种兼收并蓄构成了日本文化。 “父亲,庆堂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