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丹心照汗青 (第2/3页)
显贵动了择婿的念头。” 苏旷虽久不知朝中事,但是这段故事他多少知道一点,昔年九门提督慕孝和就是西王的嫡系,西王与李三江左右朝政的日子,也是被后人戏称“二虎夹一龙”的时期。他点头笑道:“才子而美姿容,正是东床不二人选,想必此人日后必是飞黄腾达?” 老僧摇头:“只可惜,那位探花郎自幼患了极严重的口吃。” 为官之道,本来就讲究讲究言语逢迎朝堂迎合,苏旷闻言一叹,也知道这人的仕途定是多少有些险阻。 老僧遗憾之意更重:“但那位探花郎丝毫不以为意…日后众人才明白,他志不在仕宦,只想编出一部煌煌史书来。只是,谈何容易…西王原本的心思是什么,后人也无从得知,只是皇帝一而再再而三防他压他,他渐渐也生出了反心来。那位征东的李将军一路破格提拔,提拔之余却也处处挟制,又被朝中不少人议论嘲讽,他渐渐的也和西王交好,二人都是一样的心思,不愿意兴兵动武,但想要再握一份重权,可以高枕无忧。本来这些也就是私下议论,但是有一日,西王前往李将军府上做客,顿时生出一番计较来——”老僧似乎微微的有些汗颜,却还是接着说“李三江一介武夫,姬妾无数,子女也是无数,但最小的一个女儿是个西域胡姬所生,竟是是个妲己、褒姒一般的绝世美人。西王只见了她一面,就回头对李将军说——唉。” 老僧轻宣一声佛号:“罪过,罪过,西王将那女子好生赞扬一遍,又说这等女子数百年才能出一个,你女儿才不过十三岁,但通体风流一派天真,命里注定是个是非之人。于是二人计议,要想个法子送这女子入宫。当时那女子尚未取字,又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合府上下呼之为‘幺儿’” 苏旷忍俊不禁,武将荒yin好色本来也是常事,倒是难为了老和尚娓娓道来,想必西王言语之间也颇有艳辞,他顿时对那部野史有了些兴致。 “于是过不久,李将军就托言寿筵,在家中大摆“雪牡丹宴”说是有一品叫做“冷月华”的牡丹能在雪中盛放,是稀世之宝——新皇生性极爱奇花异草,欣然而往。酒过三巡,君臣前往后花园赏牡丹的时候,却有下人回报,说是一时不察,冷月华被李家小姐折了去——而这位李幺儿,就一时回避不及,拈花含笑见了皇帝一面。” 苏旷暗呼可惜,雪中夜宴,美人拈花,想必这一节里还有许多眉目传情的风流趣事,可惜到了老和尚嘴里,却变得平泛无奇,他又不好打探详情,也只能姑妄听之—— “回转内堂,皇帝果然问及李幺儿的身份年龄,有无婚配,李将军自忖此事必成,忙回道小女年龄尚幼并无婚配,西王也跟着进言,说是李幺儿德才兼备,知书达礼,哪知皇帝话锋一转,说——西王的王妃两年前辞世,朕就做个媒人吧,赐李小姐国夫人之号,你两家锦上添花,如何?李将军一时不知如何应对,只好说道小女年幼,一通哈哈打岔过去。事后二人密谈,说当朝皇上出了名的贪恋美色,这回不上当,真是蹊跷之极。过不几日,西王说是兰州有事,离京西去,这做媒的事情自然搁置下来。” 苏旷暗中喝一声彩,寥寥几句,倒是把先皇的雄才大略提点出来,这西王煽风点火,皇帝居然识破,也瞧准了以李幺儿必定会兴风作狼,竟是顺水推舟,把这烫山芋仍回西王手上,他笑道:“以当日局势,李家未必会同西王结亲吧?” “不错”老僧赞许“李家一计不成又出一计,李夫人一位娘家姨母是宫中太妃,有位公主正在修习礼仪规矩,李夫人奔波了一番,把李幺儿送去那位太妃宫中,权作公主的伴习。那太妃一见李幺儿,也是大惊失色,说即使后宫深如海,你这样的容貌也是如何都掩盖不住的,我从前总不信玉环飞燕能以美色误国,见了你,不由得我不信。她便问那姑娘——孩子,你告诉我,你是愿意嫁给西王,还是愿意留在宫里?苏大侠,你若是女子,你做何选择?” 苏旷听一个年过古稀的老和尚说宫廷艳事正津津有味,没想到白须老僧居然停下来有此一问,他哈哈一笑:“宫廷之事,岂是我等草莽之辈所能明白的?” 老僧点头道:“那李幺儿想了片刻,只回了一句——平生之愿,便是海天空阔,任我翱游。” 苏旷击案道:“这等女子,真不该生在王侯将相人家——莫非…莫非她日后竟是流落到江湖?” 老僧含笑不语,此时竹叶上一滴清露滴答一声落入杯中,衬得宝刹庄严,天地寂静,苏旷叹道:“只怕流落江湖,也未必是容易的事情。” 老僧道:“不错…那李幺儿虽是将门之女,却不通武功,宫门内富贵如海,却也不是发愿之下就能如意的。人世如这杯中之露,红粉亦不过枯骨,什么样的英雄佳人,最后也不过留一声清响罢了。” 无踪,无迹,无形,无影,江湖何尝不是如此,多少千古风流过客,留下的,只是一声传说,就是这种种传说,也要在口耳之间磨失了本来面目。 老僧续道:“那个记事之人说,入宫日久,李幺儿的性情日益阴鹫偏激,只是当时人人不知,以为她还是纯澈心地,她在深宫中一住两年,渐渐绝口不提昔日愿望,籍一个女子的所能,笼络起身边诸人来…她最后袒露真心,全力交纳的,却是先前那个探花郎。那位探花郎因为面容清秀阴美,也被不少朝臣随口侮蔑,说他亦不过以色事人,李幺儿只道二人必是同病相怜,又有一番计划需要借此人之力,于是书信暗通款曲,假意也做了真心。” 听到这里,苏旷几乎断定这段“野史”必是那个探花郎所写,插话道:“难怪这番叙述满带一股酸气…是日后那女子舍了探花而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