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百三十六章 (第2/4页)
掉奥斯曼这个老朽帝国的最后一点遗产,新国的影响将进入地中海、进入中欧,甚至是阿拉伯地区,借此影响到埃及、西欧、南欧一荒 这是英国不愿看到的结果,他们宁愿扶植一个奥斯曼帝国出来,也不愿意看到新国继续扩张,这不但会使新国人的实力增强,而且会让新国人将他们的铁路延伸到更多的地方。 英国人赶紧与法国人联合起来,开始与重新成为宰相的奥斯要特别使者米德哈特进行和谈,这个和谈是秘密进行的,当他们迅的得出结果并且布公报时,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却传了出来。 接收了北印度的五十万西征新军迅突入了奥斯曼的伊朗地区,并且宣称将时奥斯曼帝国起灭国之战,以惩罚奥斯曼。 战争进行的非常顺利,新军很快就抵达了德黑兰地区。 而英法奥的联合公报出之后,新国人却不加理会,继续进攻,他们的措辞是,奥斯曼必须受到惩罚,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犯了反人类的行径之下还能得以脱身,这个国家一定要受到惩罚,而新军明显就是惩罚者。 英法对于新国拒不接受公报的态度极为恼火,却一时也找不到制衡的办法,只好多次的召见新国公使,要求他们的解释。 新国驻英公使显然已经想好了措辞,态度强硬的道:“如果英国、法国与奥斯曼媾和,那么新国是否可以和德国媾和?并且要求你们立即将军队退出德国边境,德国将成为友好国家。” 英国人对于德国倒是现在倒是释然了,因为这个国家已经被压制了下去,就算恢复,那也是很久之后的事,新国才是真正的威胁。 可是法国人的态度却极为坚决,战败德国,给予德国最为严厉的制裁,使其再没有威胁法国的能力对于法国才是最重要的,否则这场消耗了法国几十年积攒的国力战争将毫无意义,法国人宁愿让新国去占领奥斯曼,也绝不能让德国死灰复燃,任何一届法国政府同意了这个折中的方案,都将会被赶下台去。 法国人现如今对德国人的仇恨已经到了无可遏止的地步,普法战争,德法战争将这种仇恨推向了**,因此,任何可能向德国妥协的方案都是绝不允许的。 新国公使显然抓住了法国人的软肋,只耍法国人拒绝这种妥协方案,那么除非英国人一意孤行,单独向新国施压,问题是,若没有法国人的支持,英国的影响力明显有限。 德黑兰的历史可追溯到刃。多年前的安息王朝时期。 那时德黑兰只是个于雷伊城北部的一个小村庄。第一个定都德黑兰的国王是伊朗凯加王朝的穆罕默德汗国王。公元泌年,穆罕默德汗消灭了当时统治德黑兰的阿夫沙尔汗,从而建立了凯加王朝,定都于德黑兰。穆罕默德汗凯加登基后下令在通用的货币上打印上他的名字,并把都德黑兰命名为“达鲁哈里法” 穆罕默德汗凯加选择德黑兰为都是有其原因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德黑靠近土地肥沃的瓦拉明地区,而且瓦拉明由支持他的阿夫沙尔控制。此外德黑兰距四季如春、气候适宜的马赞德兰地区不远,这一地区居住着支持他的军事领。自穆罕默德汗凯加定都德黑兰后,德黑兰逐步得到了展,最后成为了一个大都市。 在凯加王朝法塔哈阿里时期,即公元燃到,蹦年之间,德黑兰展迅,兴建了许多居民区,居住在周围的农民,甚至其它地区的农民纷纷迁到德黑兰定居,德黑兰人口急剧增长。公元,铆年,一位西方旅游家穆立叶曾到过德黑兰,他在自己的旅游记中对德黑兰的客栈、洗澡塘和广场进行了统计。在纳赛尔丁国王时期这一时代被称作纳赛尔时代一,伊朗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洲工业文明的影响下,伊朗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纳赛尔丁国王曾下令宰相阿米尔克比尔加强德黑兰的城市建设。先阿米尔克比尔于侣5o年主持修建了一座科学宫,以展科学知识。阿米尔为了展工业,还兴建了玻璃、陶瓷、纸、布、武器等生产厂。阿米尔还特别注重市民的娱乐和环境卫生。在纳赛尔丁时代,德黑兰一些主要道路都用石块铺设。在德黑兰建有的个卫兵所,相当于现在的警察局,其职责是打击犯罪分子,保护市民的安全。阿米尔克比尔在阎年对面临倒塌的伊拉格王宫进行了重修。在纳赛尔丁国王时期,德黑兰人口约有占万人。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的展,德黑兰急需扩建,于是纳赛尔丁国王下令米尔扎尤苏夫和米尔扎伊萨负责规典,和建设德黑兰的城建工作。根据新的规划,德黑兰的面积不仅得到了扩大,而且还开凿了一条护城河,建立了口道城门,历时旧年之久的时间。纳赛尔丁于,馏年在德黑兰扩建工程开工仪式上正式将德黑兰命名为“达鲁哈里法纳赛尔” 不过这里终究还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庸,奥斯曼在这里驻扎了十五万人,而现在,这十五真人与四万伊朗仆从军队被封锁在这座城市,准备等待末日的来临。 新军开始集结,一个师团师团的开赴到了城下,他们不急于进攻,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奥斯曼已经派出了一个使者前往会见袁世凯,袁世凯闭门不见,他的回话是:“到了贵国的都伊斯坦布尔时再见面不迟吧。” 他的意思再明确不过,现在没有必要相见,等什么时候新军进了奥斯曼的都,再等着奥斯曼的那个苏丹把降表递上来。 他又开始大放厥词了,什么三个月灭亡奥斯曼,要让奥斯曼苏丹知道厉害,反正他最近风光得意,而且也很有信心。 奥斯曼军队足有两百余万,而且正有近三十万人赶来增援德黑兰,但是袁世凯并非是凭空大放厥词,通过他的情报,这些奥斯曼人武器十分落后,除此之外,练也相当的松散,这是一支类似于前清的新军而已,不够打的。 有了阿富汗战争练手,经过长期练的新军已经有了战斗经验,对这场战争有足够的信心。 除此之外,奥斯曼军队中有为数不少的仆从军,这些仆从军的战斗力自然更加落后,而且不少早已不满奥斯曼人的政策,急欲得到独立,因此并不愿为奥斯曼人卖命。 到了这个份上,奥斯曼灭亡也只是时间问题,虽然苏丹愿意割让大片的国土,给予足够的赔偿,但是新国所要的比这更多,尤其是它们位于欧州部分的土地以及产油的地区。 袁世凯的作战计并非是针对德黑兰,他的战略是围困这座城市,坐等奥斯曼的援军,围城打援。 而他的目的达到了,当袁世凯不接受和解的方案之后,奥斯曼苏丹亦狠下了心,决心拼力一战,因此,保住伊朗是紧要的问题,小登时局如何变化。英国人的战略永远都只有一样。卵渊足…住他的霸主地位,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