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 (第1/6页)
第六节 (二) 6 二人出了广东厅,一路上谁也没有说话。信心极其不足地又走到福建大厅门口,舒晓雯却站住了,说:“算了,咱们回去吧。” 韩子歆说:“好歹总得看看吧,就算买不起,也得了解一下行情,当土老帽儿,咱也得当个明明白白的土老帽儿。” 舒晓雯便不再言语,跟着丈夫又进了福建厅。 仍然是高档,价格高得令人望而却步,连继续看下去的勇气都没有了。 一个中午,夫妻二人转了六处,均因囊中羞涩而草草收兵,乘兴而来,败兴而归。出了大昭寺家具广场,韩子歆说:“太过分了,什么檀木、楠木、酸枣木、花梨木,这里简直是名贵木材的集散地。这样下去怎么得了?人们是越来越知道伺候自己了,你砍我也砍,你能卖高价,我比你还会把价整上去,挖空心思打高级木材就是了。可是这样大量地砍伐,会把高级树木砍绝种的。” 舒晓雯笑笑说:“又当杞人了吧,老是弄些不着边际的大命题来折磨自己,好像忧国忧民夜不能寐食不甘味,像个党和国家领导人似的。我看你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买不起就买不起吧。别找不满掩盖心虚。” 韩子歆一边大步流星地往前走,一边义愤填膺地说:“什么叫买不起?能买得起就能容忍这么无休无止地砍伐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看起来是提高了,是富有了。说实话,我对这种富有是持怀疑态度的!我们的富有是从哪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连原子弹都是从土地里长出来的,我说这话你信不信?今天的富有有可能是以明天的贫穷作为代价的。” 舒晓雯无精打采地说:“别高谈阔论了,想想我们的书柜和沙发怎么办吧?” 韩子歆说:“我说不到这里来,你偏要来,好像腰缠万贯了。这回长见识了吧!这里是有钱人的天堂,不是我们穷人的世界。走,找个平民家具店,我就不信,现在的北京人都是大款了,就没有咱无产阶级买得起的书柜和沙发了。” 于是继续长征。一个中午,加上下午,终于在地安门附近一个小型家具店里相中了一套沙发,书柜的样式也确定了,价格果然是平民价格——当然也不是下岗平民能够承受得起的,两样加起来再砍下去,一共是四千八百元,价格有点超过了预算,但是样子还比较符合这对夫妇的审美趣味,于是就交了二百元定金,签定了购销合同,单等半个月后送货了。资金不足的部分,由小两口分别从各自掌握的日常开支中紧缩。 如此,也就了了一桩心事。韩子歆一想到半个月之后就能像知识分子那样拥有两组梦寐以求的书柜,舒晓雯一想到半个月后就能像有产阶级那样拥有一套新式沙发,心里自然都很滋润,回家的路上也不怎么觉得累了。 这天晚上,韩子歆夜不能寐,才情泉涌,又进入了“忧天”的境界,而且由原来的以动物关怀为主要思想转移到植物关怀的思路上来,奋笔疾书,写下了一篇洋洋洒洒近万字的《有限度地使用大自然赋予我们的财富——贪婪的砍伐者必须悬崖勒马》。为了引起重视,韩子歆先引用了恩格斯的一段语录:“整个自然界,从最小的东西到最大的东西,从沙粒到太阳,从原生生物到人,都处于永恒的产生和消灭中,处于不断的流动中,处于无休止的运动和变化中。…这是物质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然后,笔锋一转,就开始站在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指点江山了“根据物质不灭定律,我们当然也可以认为物质不是凭空增生的。一种财富的出现,就是另外一种财富的转变,一批高级木制家具的出现,就是一批高级树木的消失…当今市场呈现的情况表明,越是珍贵稀有的木种,越是有人虎视眈眈,越是面临灭顶之灾。这种竞争性的砍伐带有毁灭的趋势…从一定程度上讲,人类的欲望是地球灾难的导火索,科技文明在无形中被贪婪者利用为帮凶。发现了金矿人类就去开采,发现了珍贵动物就去捕获,发现了稀有树种就去砍伐。大自然给我们每个阶段的人类的财富是有限的,容许我们阶段性动用的家底子并不多,在有限的范围内使用,可以维持生态平衡;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有些物种会因之而绝迹,就会造成严重失衡。我们得为后人想想,不要使他们只能在考古的时候才知道地球上原来还曾经有过檀木、楠木和花梨木,还曾经有过那么多精美高级的木种。那时候他们会痛恨我们的。我们把好东西拼命地挖掘出来,恨不得一次性消费殆尽,实际上就是对后人财富的透支,也是一种掠夺,而且是更残忍的掠夺…贪婪的欲望必须悬崖勒马…” 这是韩子歆迄今为止写出的最长的一篇文章。写好之后的第二天,韩子歆不仅将其寄给一家环境保护刊物,同时,为了表达对“万物和谐俱乐部”的感谢和支持,又将复印稿寄给了林先生。 7 就在签定了购买沙发和书柜的合同之后的第三天,舒晓雯供职的学校下来一个通知,说是为了照顾教师,教育部门同邮电部门联系,可以为教师优惠安装电话,个人只须拿出一半资金,别人交四千,教师两千,而且是分期付款,先交一千就行了。 舒晓雯得到这个通知,又喜又愁,喜的原因是不用说了,愁的原因还是一个钱字。回家跟韩子歆商量,韩子歆说:“这是好事,给教师的照顾,咱们不能拒绝。再说,咱们单位里,没有电话的也就是我们家了,处长说过我好几次了,家里没个电话的确不方便。安吧。” 舒晓雯忧心忡忡地说:“可是要一千啊,这笔钱从哪里出?” 韩子歆想了想说:“不是还有十几天吗,车到山前必有路。我有几篇稿子在外面,也许能见点效益。一千块不是个大事。” 于是就安了。 第五天韩家就有了电话。韩子歆看着自己家里有了电话,一高兴,就试了几个出去,美滋滋地把电话号码通知了亲朋好友。岂料这下又是自找麻烦,电话打到老家一个同学家里,同学说,你这个电话打得真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