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传_第四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四章 (第4/5页)

织经》,供审讯罪犯之用。”

    “哦,还真有这样的事?”武则天说“你不妨说几段让我听听。”

    上官婉儿便将她熟记的《罗织经》从头至尾背了一遍。

    “死猪愁,求即死是什么意思?”

    婉儿道:“这是刑法的一种,意思是,倘若犯人受到这种刑法的逼供,便像死猪一样面露愁态,但求速死而已…”

    武则天朗声大笑:“真亏他们想得出来。”

    “太后,我近来时常在宫中听人说,您在任用来俊臣等人后,大唐王朝沿用百余年的法律都已废弛了…”

    “法律?”太后冷笑道“世上从来就没有真正的法律,以后也不会有。”

    “可是…”

    “婉儿,你现在还小,”武则天温和地拍了拍她的肩膀,说道:“有些事情你以后慢慢就会明白的。”

    谈话间,明堂工地已在眼前。正在忙乱中的官员和民扶看见太后的马车来到,便纷纷跪伏在道路的两旁。一阵和风吹来,山野中养麦和花草的香气扑面而来,令人心旷神怡。

    婉儿见太后困倦顿消,兴致勃发,便又说道:“启禀太后,婉儿尚有一事不明,还望太后点拨…”

    “你说吧。”

    “御史许有功、杜景俭、李日知等人曾在公开场合对您出言不逊,并在私下里辱骂太后,太后为何不借机将他们一并除去?”

    武则天正色道:“婉儿。这些人都是我朝难得的忠臣,他们的意见也不一定没有道理,只不过不合时宜而已,我若将他们一一杀掉,日后谁来帮我治理天下呢?”

    “太后的意思是不是说,您现在任用来俊臣等人只是权宜之计?”

    “婉儿近来越发长进了,”武后且赞许的口吻对她说“所谓的忠臣叛逆都要依时而定,虽然眼下朝廷内外一片混乱,但澄明的日子也已指日可待了。你要将目光放远一点,在处理目前棘手事情的同时。也要替日后稍作安排…”

    武则天在上官婉儿的搀扶下从马车上下来,她没有理会那些前来问安施礼的官员,而是驻足朝远处眺望,难以数计的民扶蚁聚在工地之上,一座巨大的建筑物的雏形已隐约可见。在它的背后,大片开阔的麦地吐锦堆绣,令人赏心悦目。

    几名官员牵来了两匹天山良驹。武后和上官婉儿骑马慢慢越过一道缓坡,朝野外走去。一队侍卫远远地跟在她们身后,密切注视着山野里的动静。婉儿紧紧地伴随着武则天,来到了山坡上一条黝黑发亮的小溪旁。

    “婉儿,你在想什么?”武后回头看了看她。

    “我在想,太后在朝中的宿敌,无非是李唐王公门阀而已。如今太后大开告密之门,选用严酷的官吏,这不等于是打草惊蛇吗?他们感觉到风声日紧,便暗中隐伏不动,太后又如何能将他们除灭呢?”

    武后笑道:“婉儿果真是聪明伶俐,我当初将你选入内宫与我相伴,看来没有看错人。你说得很对,那些人目前的确兔子一样藏进了草丛之中。不过,他们已经受到了惊吓,他们的神经已像琴弦一样纤细,必然会在惊慌之余丧失判断力,我只要往草丛里丢一块石头,他们就会四下溃散,夺路而逃…”

    武后拽住了马头,似乎又想起了另外的什么事,她遥望着山下的人群,忽然问道:

    “婉儿,你看到怀义了吗?”

    四

    垂拱四年春未,一个名叫唐同泰的人进宫面见武后,他突然来到内宫并非前去告密,而是来向武则天报告祥瑞之兆的。一天傍晚,唐同泰在洛水河边漫步时发现了一块紫色的石头,上面刻着“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大字。武则天从唐同泰手中接过瑞石,细细察看。经过长年河水的冲刷,这枚石头晶莹剔透,形同美玉,只不过上面的字体依稀显出新刻的痕迹。

    武则天会心一笑。类似这种石头,她已接到过好几件了。最近一段时期以来,报瑞的吉兆从各地传向洛阳,像母鸡司晨,桃花冬放一类的绿章青藤早已压满了她的书案。在武后看来,近来祥瑞之兆纷涌迭现,不论出于巧合,还是出于人为,它至少预示着朝廷内外改朝换代的民意已蓬勃滋长。

    武则天立即将这枚瑞石赐名为“宝图”将唐同泰擢升为游击将军。

    五月末,武则天下达了一道诏书,命令各州都督,刺史以及李唐宗室外戚齐集神都洛阳,准备于七月间前往洛水岸边举行盛大的拜洛大典,就在拜洛大典的准备过程中,一封告急文书由百里之外的通州送达武后手中:李唐王室的叛乱突然暴发了。

    太宗皇帝的兄弟韩王元嘉,霍王元轨,常乐公主以及宗室诸王早被朝廷近来的一系列告密捕杀之风搅得惶恐不安。他们知道,武则天下手将他们除灭,似乎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这年年初,洛阳传来的消息称,武则天将利用明堂竣工典礼之机,将李氏王室一网打尽,更坏消息接踵而至:武则天在宫中大祭祖庙,灵牌上溯四十代,即将改唐为周;大和尚薛怀义正与一班僧侣日夜密商,编修佛爷转世的经文;武承嗣命人在一枚紫石上刻下“圣母临人”的预言,密使唐同泰晋献武后…

    到了五月末,情况似乎更为明朗了。武则天将于七月间举行拜洛大典,并命诸王前去参加,一场屠杀看来已在所难免。

    唐室王公之间彼此密书往来,谣言四起,除了在“如欲活命,勿来京都”一项上达成了一致意见之外,似乎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应急办法。

    起兵征讨的信号是由韩王元嘉之子、通州刺史黄国公首先发出的。垂拱四年六月,他给越王李贞写了一封信,信中称:“内人病渐重,恐须早疗,若至今冬,恐成痼疾。宜早下手,仍速相报。”随后,他又伪造了睿宗的玺书:“朕被幽禁,尔等宜各发兵救我…”这封用暗语写成的密信与伪诏一起很快就送到了越王李贞的手中。

    李贞之子琅琊情急躁,鲁莽,他立即致函各王迅速进兵京都,自己则带领刚刚招募来的五千兵勇率先攻打济州。

    当琅琊王冲起兵的消息传到神都洛阳,武则天井未张皇失措。她只是轻轻地叹息了一声,对上官婉儿说道:“看来,拜洛大典只得推迟了…”

    武则天命张光辅为督军节度,率领十万大军西出洛阳,平叛诸王之乱。

    七天之后,琅琊王冲于济州兵败身死。李冲的战死使得越王李贞、常乐公主等人决定孤注一掷。尽管大部分工室都督在惊恐之余徘徊观望,他们还是仓促起兵。不到十天,越王李贞兵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