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骗你_第十七章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十七章 (第2/3页)

艺术家们只有一样是相同的,那就是创造。

    与一个村庄的告别王跃文

    ——卢年初散文集《带着村庄上路》序

    我把卢年初的散文集《带着村庄上路》当小说读。这里有一个人的成长,一个村庄的消亡。这是一本水气淋漓的书。良田,绿树,鸡飞狗吠,炊烟缭绕,都氤氲在一派水气里。更不说洞庭湖上的无际白光,芦苇,渔船,撑篙网上跳着的银鱼了。村庄从水里诞生,最后又消失在水下。只有人在长大,离开,把记忆带着上路。所以说,这本书实在应该是一个人与

    村庄的告别。

    这种告别细腻而温柔。村庄里的物与事,每一个人,一条狗,一棵树,一片禾场,都有自己的名字、个性和故事。那条黑狗,俊秀,稚拙,忠诚得有些死心眼儿,我们实在无法不把它看作一个人,一个让人爱痛都不是的小兄弟。那棵总被孩子们剥下皮来做“叫叫”的老柳树,当年望着孩子们在自己身边胡闹时的目光,也是宽厚慈祥的吧。还有自己的家族、外婆、父亲、母亲、儿时的伙伴、村庄里的男男女女,他们沉甸甸的欢喜忧愁,被化繁为简。作者清朗简约的线条,把他们勾勒得如此生动。卢年初特别擅长写人,也喜欢把那些猫狗柴禾、水塘老树,通通当作人来写。他笔下的村庄是最人性化的村庄。

    作家总是被记忆纠缠。童年因为生命力最蓬勃、观察最敏锐、心灵最纯洁,留下的记忆也就最鲜明亮彻。应该说,童年的目光有一种直指物事核心的透视力量,而成年的一切经验都只是童年记忆的延续。童年的记忆里,细节是否真实,已经不再重要,要紧的是它已经形成了我们人生的感情模式、价值取向和道德判断。也许正因如此,与它相关联的一切才能被称之为文化,称之为历史。卢年初的记忆里,童年是湿润温暖的,所以他的村庄也弥漫着一种宽厚、一种亲情。那些年代里所有的贫穷和饥饿,痛苦和残忍,历经多年的时空流转,也只变成了一种缓缓的钝钝的痛,一种哀而不怨、温柔敦厚的叙事。从这种意义上讲,卢年初其实也是带着一种淡淡的伤感,向自己的童年告别,向一段历史和一种文化告别。

    我很喜欢卢年初这种淡若一湾清水的叙事。这让我想到中国艺术家喜欢用的白描,有一种透明的质感和张力。卢年初自己说,他追求的就是一种不讲究的风格。除去了一切多余的色彩和繁复的夸饰,只留下素朴、本真和沉静。这是文学的上境,也是人生的上境。

    春平小说序王跃文

    有位文学批评家对我说,作家们写作关注现实的小说,实在是徒有一腔热血,因为素有看客传统的中国读者往往忽略了作家的良苦用心,只是醉心于猎奇与窥探。而书商则告诉我,小说只要傍着官场的边儿,必定热销。

    我便不知道应该反省的是作家还是读者了。作家无权让读者反省,还是自己先把问题想清楚。我有一个顽固的想法:文学必须关注现实。有种论调我不想弄明白:西方文学的传统

    是无中生有。所谓证据,最极端的便是卡夫卡。可是即便是卡夫卡,我怎么读都不过是现实的哲学图解。不知怎么到了别人法眼里,卡夫卡的小说便是无中生有了。这类人看来,无中生有的文学便是高级的文学。打死我也不相信。

    我只好独钟着眼现实的文学。春平小说,正是此类。官场是中国最大的现实,这是无可奈何的。倘说过去是农耕中国,五十年来便是官场中国。我偏偏又因人们对官场的过分关注而懊恼。有朝一日,官场不再让人牵肠挂肚,便河清海晏了。

    然而黄河的水仍旧混浊着,春平便要写官场。他的这部长篇,有着现实官场的大部分元素,近乎原生态,生动而激烈,令人扼腕唏嘘。依我愚见,此类小说最易陷入两难境地:如果拘泥于真实,则步黑幕文学之后尘,徒添看客们的娱乐;如果自负于理性,则易流于开药方,显出可爱的天真。春平肯定比我有朝气,因为从这部小说的主人公身上,居然看出了某种理想。

    今年的事情忙得差不多了,闲下来再读鲁迅。鲁迅时代,北平当局禁止妇女养公狗,据说不仅有碍健康,而且有伤风化,大碍国体。半个多世纪之后,中国禁止官员配备女秘书和女司机。异曲同工,叫人莞尔。鲁迅先生说,军人自称佛子,官员佩挂念珠,佛法便要涅槃。当下有些官员,不管他是何等货色,尚未东窗事泄,通通人模人样,满脸道德油彩。一个简单地以好坏论官人的社会里,道德形象比什么都重要。可是,言必称道德,道德也要涅槃了。正如楚狂之叹: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鲁迅翻遍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读到的只是吃人;我翻遍鲁迅的文字,读到的只是绝望。鲁迅从来不认为文学有多大能耐,不过是“无用之用”罢了。因而,无论读谁的小说,都不必太认真,哪怕它真是部好小说。

    生活没有旁观者王跃文

    继东君与我当属君子之交。我俩同处一座城市,电话常打,却免掉了吃饭喝茶之类的客套。疲于觥筹交错间的周旋,真难得这种可以淡然相处的朋友。我曾同家人感叹:倘若真逢乱世,可以在危难之际托孤的朋友,就只是继东君了。

    毕竟是朗朗乾坤,太平天下,我用不着托孤给继东君,他也可以从容地去做记者。如今很多职业或群体的形象早就典型化了,尽管他们自我感觉良好,可在百姓眼里却并不是那么回事。比如官员常让人联想到贪污腐败,演员常让人联想到偷税、滥交和吸毒,记者常让人联想到有偿新闻甚至新闻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