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一七九章道信 (第3/4页)
。 他说话并不高声。更无感情,只是平平淡淡中自 让人心静的力量。 “大师是众生?”萧布衣又问。 僧人点头。“你我都是众生。”萧布衣心中有些恍惚“那谁是菩萨?” “你,我。”僧人轻声道。 “那我们好像都在地狱。”萧布衣皱眉道。 “我在佛国。”僧人回道。 萧布衣轻轻叹息一声“大师佛法高深,布衣不明。” 僧人微笑地望着萧布衣道:“佛性是常,心是无常。” 萧布衣若有所悟道:“无常和常有何差别?” 僧人注视萧布衣道:“寒时水是冰,暖时冰是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佛性是常,心是无常,这佛国地狱,无非就在你我一念之间。” 萧布衣沉默良久,默默咀嚼着僧人的几句话,一时间竟然痴了。 佛国地狱,无非就在你我的一念之间,可是他现在是在佛国还是地狱? 阿锈周慕儒在萧布衣走过来的时候,都是影子般地跟在萧布衣的身后,听到二人对答,都是面面相觑,不明所以。 “众生有别,众生无常,心即是佛,佛在心中。”萧布衣若有所悟道:“多谢大师指点。” “你自悟得,何来指点。”僧人眼中终于露出一丝暖暖之意,盘膝闭目,不再发一言。 萧布衣又是沉吟良久才道:“今日有幸得见大师即是有缘,布衣斗胆再问一句。” 僧人颔首。 萧布衣目露迷惑之意“请问大师可知魂魄何在?” 僧人缓缓道:“躯壳强而魂魄易悟。” 萧布衣有些不解,却又有些恍然,想想又问“请问大师,这世上可有前生来世?” 僧人低声道:“若知前世因,今生受的是;若知来世果,今生做的是。” 阿锈微有不耐道:“萧老大,你…”萧布衣摆手止住,沉声道:“阿锈,和高僧见上一面,前生也好,今生也罢,都是缘分,你莫要…”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僧人望了阿锈一眼道:“普通人遇缘不得,得道者随缘不变,施主不必责怪。” 萧布衣又是轻轻叹息声,想起自己两世为人,对僧人所说大有感触“那还请问大师一句,你我死后向何处而去呢?” 僧人摇头道:“不知道。” 萧布衣没想到得到这种答案,叹一声“大师也不知吗?” “因为我还没死。”僧人本是双目微闭,听到萧布衣地叹息之时陡然睁开,目光中神光一闪,仿佛穿透了萧布衣般。 萧布衣心中颤然,终于明白僧人之意,缓缓起身。深施一礼“多谢大师,还不敢请问大师法号?” “贫僧道信。”僧人合上双眼,仿佛睡了过去。 萧布衣听到道信两个字的时候,施礼的身形有些僵硬,差点跪倒在地,他从来没有想到自己居然遇见了道信! 那个就算虬髯客都是推崇想见的道信,那个禅宗地四祖道信。那个千百年还是被人瞻仰传诵的道信! 吾本来兹土,传教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这本是达摩祖师的一首偈子,如今明白偈子寓意地或少。可萧布衣却知道达摩偈语预见地准确和远虑。 达摩东渡建立禅宗,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地法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经由慧可,僧粲,到了道信后。已是四代,也就是说眼前的道信就是禅宗四祖。禅宗经由道信,再由弘忍发扬后。终在中土开花结叶。成为中国佛教最大地宗门。萧布衣从未想到,道信是这样的一个人。可是仔细想想。却又觉得,道信本该就是这样的人! 想到眼前的僧人即是道信,萧布衣不由望向他身边的那个小和尚。 小和尚也是望着萧布衣,双瞳中神采闪现,和他自身的瘦弱相对是大相径庭“你是萧布衣?” 萧布衣微愕,见他年幼,倒也并不失礼“敢问师父地法号?” “我叫弘忍。”小和尚也学师父般的坐着,喃喃道:“你果然是萧布衣。” 萧布衣心中一动,心道原来这个小和尚果然就是禅宗以后的五祖弘忍,他年纪虽幼,可是老成之下,丝毫不让道信。他们知道自己,可是遇到虬髯客的缘故? 正沉吟是否询问虬髯客下落地时候,大明寺的方向突然传来喧哗一片,萧布衣没有道信弘忍的沉稳,扭头望过去,见到好像有人在那里扭打。转目之间,才发现那四个倭人并没有走,只是望着这个方向,一点点的挪过来。 见到他们地眼神,只觉得是一种敬仰的压力让他们难以前行,萧布衣心中微动,暗想难道他们也认识道信?大和国素来敬仰中原的文化,佛学当然也是他们想要学习的对象,这么说他们想要向道信求经? 他久经磨难,见因断果,从不懈怠,只是扭头望见道信地无动于衷,静如止水,不由心中一阵惘然。 喧哗吵闹越演越烈,这本是寻常的市井之事,天天都有发生。陡然间大明寺中传来一声钟响,有如天籁之音,转瞬吵杂逐渐平息了下来,紧接着是一阵sao动,然后就是难以置信的沉寂。 萧布衣不知道谁有这么大地本事,举目望过去,发现大明寺出来了几个僧人,快步向这个方向走过来。寻常百姓都识得这是大明寺地高僧,都是慌忙拜神仙地一样跪倒。 厮打的两人也是讪讪地分开,几个僧人并不停留,径直来到道信面前,为首一僧宽脸大耳,稽手道:“树下坐着的可是道信高僧吗?” 道信不语,僧人不以为忤,只是道:“贫僧沗为大明寺主持,法号苦禅,今日得见高僧,不知高僧可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