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如果你被控吴淡如散文集吴淡如散文 (第1/3页)
如果你被控性sao扰 人生中不如意和如意事, 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面, 忍一时,会过去的。 台湾的社会现象流行之快速,和流行性感冒传播的速度差不多。几年前一流行杀夫,传播媒体一报道,紧接着就有一连串的杀夫案件,一年多前则是“学生自杀事件”连续上演,最近流行的则是“性sao扰” 仗着流行,大家都来赶热闹。好像只要前有开路先锋打头阵,大家都敢大声说话了。 性sao扰也许是这些年来才开始上台面的名词,但却是古今中外老早就有的现象(被sao扰者通常是女性)。终于可以为自己争一口气,但到底什么是性sao扰呢? 这个答案,专家学者们讨论纷纷,到底未曾有定论,答案仍是:一个人认定而有所不同。 于是,性sao扰的范围就变得无比广泛。有人认为异性在他面前说黄色笑话就是性sao扰,异性长官或同事因对他有好感请他吃饭也是性sao扰;有人觉得碰到他的肩膀握到他的手是性sao扰,穿低胸洋装而被别人有意探视也是性sao扰。 从我听过的一些谈论“性sao扰”的现场节目中,我发现大部分“在地人士”搞不清楚什么是“性sao扰”什么是“性邀约”或“性暗示”而有些人也未免太小题大作。 有关性的种种言语行为,如果当事人觉得welcom,当然不是我们所必须斤斤计较的性sao扰。 如果是unwelcome(不受你欢迎)的,还可以为它下个定义,也就是,它未有性行为发生但含有“性侵犯”的意味,达到让你不悦的地步,且经过你的明白警告,他还有一而再、再而三犯行。 很多女人(或男人)忽略了被sao扰后,自我表态的重要。以至于sao扰者食知味;也有人为了某些自我利益而屈从于sao扰者,成为一种“利益交换”的行为,事后才觉得很恶心,使得sao扰者以为自己是受欢迎的,双方主观认定因而大相径庭。 如果你被控性sao扰,也可分两种状况来谈:第一种是,你确实知道自己有所犯“行”有钱的就像卖可,杰克森,用钱打发没钱的只好否认到底;若你根本清白无辜,那一定得理直气壮,因为风波与话题一下子就会过去… 无论如何,千万别学古人“一死以示清白”以现代人的观点来看,一死绝不能示清白,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更引得旁人议论纷纷。 在自杀率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或许该想想,人生中不如意事和如意事,不过是一个钱币的两面,忍一时,会过去。在人生中还有什么挑战比死亡更绝对?而我们竟因逃避一些情绪问题而自动向它缴械? 谁为谁自杀 “为他自杀”是个模棱的用语, 千万别把它形容成为爱牺牲的高尚情cao。 常常只是, 在爱情中,把自己看得太重。 过气的明星为情自杀,喧夺一时,总算落幕,眼角膜移爱人间,有了好收场。 “为”情自杀,有人叹她的痴,有人惜她的愚,有人批评她做了十多年的第三者,有人质疑她为何只爱爱情却不爱她的爱情结晶——孩子。为情自杀,人们的评价负面当然多于正面。 但什么是“为”情自杀?让我们来讨论一下。我们通常把单方面的殉情定义为:他为了爱人而死。然后,这个被他“为”的人,常常成为箭靶,不管他是不是真的对不起那个人,他总是承受很大的压力,因为大家总是同情弱者的。死了的人当然理所当然赢得同情,被“为”的人成为代罪羔羊。 撇开枫这例子不提,我们也无需讨论她的同居人有无对不起她。 “为”情自杀或“为”谁自杀。是一个言过其实的用字。如果你“为”谁好,你得让他受益或得到点恩惠才行,如果你“为”他自杀,那是害了他,他这一生无论如何都会承受罪恶感和歉疚感,他得到什么好处呢? 所以“为他自杀”是个模棱的用语,它背后真正的意思可能是,为了让他有罪恶感而自杀。 这种行为一点都不可歌可泣。千万别把他形容成为爱牺牲的高尚情cao。常常只是,在爱情中,把自己看得太重。爱人的爱情“服侍”不周的话,就寻死寻活,说穿了,只是人类婴期以哭闹获得注意的恶性衍生而已。爱人们睁开眼睛,小心这个“为”字。有些口口声声说“为”他牺牲这么久,他为什么都没有感觉?因为有时候的“为”那人并没有得到利益,只因被死缠乱打而厌烦不已。 从前有一首流行情歌的歌词叫:为“你”我受冷风吹——什么的?我实在觉得这个“为”字很奇怪,人家又没叫你受冷风吹,你受冷风吹、你感冒,他也未必有比较过,谁“为”谁?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 谁都有伤心的权利, 可是,大部分的人, 在发泻自己的伤感时, 往往没有想到, 别人也有伤心的权利。 一位朋友两年前失去了父亲,丧父之痛固然是大的逮击,但是那种悲伤会随着时间而淡去。这两年来最折磨她的并不是父亲的逝世,而是“未亡人”她的母所带给她的压力。 虽然父亲在世时也不是个多体贴母亲的好丈夫,两人吵吵闹闹,住在同一屋檐下,也等于是形同陌路,但父亲在因中风去世后,母亲对父亲的爱忽然像魔术海绵一样扩张了。她在这两年来,动不动就把自己锁在房中哭泣,比从前更不爱出门。有时她已婚的哥哥jiejiemeimei回家团圆。祖孙三代和乐融融之际,母亲会突然悲从中来,在餐桌上嘤嘤哭泣了起来,使大家不知所措。每次大团圆变成追悼大会,让所有的人在屡次安慰无效下,渐渐会找借口不再参加,以免尴尬。 因而又导致母亲大骂儿女不孝“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