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班子_第一章绕不过去的quot;1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绕不过去的quot;12 (第7/12页)

说不过去。

    这会儿一听林雅雯发急,郑奉时马上变换口气,强装轻松:"放心,我只是说说,他们有本事只管去采访,我现在是懒得管,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爱咋咋地。"林雅雯却听得出,他的语气里分明有种无奈和苍凉。林雅雯握着电话的手有些发抖,仿佛电话里传来的那道微波刺痛了她,她极力控制着,不让情绪偏离到那个可能滑落的方向。还好,这一次她成功了,没被郑奉时的坏情绪感染自己,她用公事公办的口气,再三叮嘱郑奉时,一定要正确处理采访,千万别激化矛盾,现在事态还没平息,防止记者再把群众的情绪挑起来,等她安排好手头的工作,马上赶来。

    郑奉时听完,只说了声"随便",便把电话挂了。

    林雅雯又把电话打往省委宣传部,可惜胡处长不在,打手机不通,看来她只能亲自出面跟记者交涉了。

    3

    又是一个风沙漫天的日子。

    天还没亮透,呼啸的北风便从沙漠深处卷来,吼吼的,啸得那个凶,能把人吓死。晚报记者陈言从地窝子里走出来,还没来得及伸直眼望,就被狂风打了个趔趄,眼里也吹进几粒沙子。"狗日的天爷,刮个没完哩。"陈言学沙乡人,骂了句脏话,揉揉眼,想往乡政府那边去,可风太猛了,刮得人迈不开步子。陈言走了几步,感觉不行,只好又沮丧地掉头回来。

    蜷缩在草铺上眯着眼打盹儿的宋二蛤蟆动了动,伸手拽了一下破皮袄,说:"这风野着哩,你还是听我的话,老老实实睡一会儿吧。"

    陈言没说话,他的心被一层悲凉压着,嗓子里也像是被什么堵着,说不出话。晨光穿过地窝子口,亮进来,映出里面的一副惨相。如果说昨晚他还没觉得住地窝子是多么荒唐的一件事,这阵儿,这份感觉就升起来,不只是觉得荒唐,简直是不可思议。他怎么能窝在这种地儿呢?他可是堂堂的记者站站长啊,一个自命不凡的人!

    是的,昨晚陈言就住在这里,跟沙湾村的光棍宋二蛤蟆窝在一起。

    这是一个废弃了一年多的地窝子,之前,沙湾村的老光棍宋二蛤蟆在这儿看瓜。地窝子前面,是宋二蛤蟆的瓜地,据宋二蛤蟆说,这地他种了五年,年年都种籽瓜,挣钱不少哩。可去年乡政府突然下了红头文件,说这地属于纠纷地,不能种了。宋二蛤蟆没理,照旧种了籽瓜,结果,一个月后,让乡政府雇来的推土机给推了。宋二蛤蟆白白损失了几尼龙袋种子还有大把的力气,一怒之下他将地窝子的门给扒了,还在里面撒了泡臭烘烘的尿。没想到,一年之后,他竟跟市里来的陈大记者又滚在了这地窝子里。

    "嘿嘿,日怪,真日怪。"宋二蛤蟆原本就没有瞌睡,他兴奋着哩,昨儿一晚,他挣了一百。嘿嘿,一大百啊。陈大记者原本说好给五十,让他把地窝子收拾好,别把人给熏倒了,顺带着让他往里面叫人。宋二蛤蟆心想,五十也值啊,不就是天黑后把地窝子日弄一下,铺些干草,再一趟趟地跑村子里叫人嘛,能挣五十,已经很多了。可半夜时分,他去叫王山羊,路上王山羊拿话取笑他,"狗日的二蛤蟆,啥时做起情报员了?说,老鬼,这一宿,挣了多少,不会少过一百大毛吧?"这话让宋二蛤蟆起了歪心,王山羊谈完,轮到叫下一个时,他突然提出加价,说:"这一趟趟地来回跑,还不能叫人知道,这事跟做贼有啥两样,五十,真是太亏了。"陈言似乎早就料到他会来这一手,加上谈了半晚上,一句要紧的话也没谈出来,自己想要的东西,还差很多,一狠心,"再给你五十,去叫人吧。"

    结果,陈言花了一百块,外带几包烟、一箱饮料还有一包蜡,受了一晚的罪,一条有价值的线索也没搞到。这令他沮丧,令他不甘心。陈言原想,"12·1"以后,沙湾村绝不会宁静。随着事态的纵深发展,村民们应该有大的行动,至少,思想上应该如此。他想早点得到消息,先人一步拿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这样,关于"12·1"的后续报道,他就能比别的报纸快半拍,他陈言的名字,就能再次在报界震响。

    "妈的,白费了一晚的劲。"陈言有点后悔,早知如此,就不该冒这险,更不该受这罪。要知道,昨晚他是背着同行行动的,算是一次阴谋。这次一同下来的五个人,都是河西市的笔杆子,出发时大家便说好,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绝不能吃独食。昨晚他是借故要去看姑姑,才溜出红柳招待所的,要是让同行知道他干这龌龊事,不把他的头骂暄才怪!

    不行,我得马上回去,不能让他们起疑。陈言心里想着,又钻出地窝子,刚冒出身,一阵风沙又把他打了回去。才一袋烟的工夫,整个南湖就变得茫茫一片,狂风卷着沙尘,将天地染得昏昏沉沉。远处的村庄,近处的田地,全都不见了,世界成了沙尘的海洋。

    陈言懊丧极了,他没想到沙尘暴会突然袭击南湖,更没想到他会被风沙挡在地窝子里。依他的判断,这样的强沙天气,一旦刮起来,一天两天是停不了的。都怪自己,下来前没留意天气预报。这下咋办,说好了今天要去采访胡杨乡乡长王树林的,昨天跟他约,他说没空,问他啥时有空,他支吾了一声,很烦躁地就将电话挂了。下来的记者们都知道,乡党委书记朱世帮是个不好碰的角色,此人仗着有良好的群众基础,把上面的人都不当回事儿,对记者,更是冷眼相对。要想打开"12·1"毁林事件的缺口,挖出更深层次的新闻,只能从乡长王树林身上下手。

    陈言坐下来,坐在那堆干草上,掏出烟,很是烦闷地抽起来。

    这一年,陈言真是不顺,不顺到家了。先是因为一篇失实报道,遭到报社老总的猛批,差点儿就丢了饭碗。紧接着,那篇报道的当事人,也就是病患家属又找上门来,向他索赔。说如果不赔她名誉损失费,她将诉诸法律。真是没想到,一篇不足千字的报道,给他引来如此麻烦。事情起因是一起医疗事故,市第一人民医院在救治一位急诊患者时,因患者家属不在手术通知单上签字,致使手术无法开展,等患者父亲从乡下赶来签完字后,病人已死在了手术床上。患者父亲一怒之下,将医院告上了法庭,认为医院玩忽职守,明知病人急需手术,却故意以手术费和手术通知单为由,延误救治时间,最终导致悲剧发生。院方却坚称死者妻子拒不签字,不接受医院提出的手术方案,才导致救治方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