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禅机_第三十三章潜龙驭风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三十三章潜龙驭风 (第4/6页)

的面色五官,其实便已清知宣帝之症已濒临危殆了!

    他明白,此时,即令是扁鹊华佗在世也不能济了。然而,仍旧不动声色地谦恭安抚道:“陛下,臣荷恩既重,思在效力,敢不尽心?”

    僧垣细细地为陛下把了一番脉后,又开了两副药,详细交待了一番煎服之法后,宣帝便命随公代自己招呼僧垣在侧殿小憩。

    僧垣随杨坚、伽罗来到外殿时,见没有外人时,僧垣低声对杨坚夫妇透露了一个惊雷般的信息:“随公,夫人!两位与僧垣是多年至交,陛下病情不敢隐瞒二位,僧垣观陛下今日之脉象,甚是蹊跷,恐怕,恐怕,就是这三两天的事了…此事告诉二位,只是请二位有个防备,此话万不可他泄。”

    伽罗却再也禁不住泪如雨下起来:“姚公,请请,请,请姚公一定要设法再救救陛下啊!”此时,忙着在家整理行装并告别属僚亲友的沛国公郑译,也接到了入宫侍疾的圣诏。当他奉旨匆匆来到宫中时,陛下刚刚服过僧垣的方子,已沉沉睡去了。

    侍疾左右的随国公杨坚和郑译、刘昉、僧垣、颜之仪等人总算暂时松了一口气。众人商定如何针砭救治陛下并轮流侍疾伴驾诸事,并临时放朝数日,除非遇有重大军国之事,奏官方可直接到陛下寝宫禀报。

    杨坚与僧垣、颜之仪三人在宫内整整守了一夜一天。第二天晚上郑译和刘昉二人前来接替时,因天气炎热,杨坚要回府拿些洗换的衣服、冲一冲凉。临行前,小心嘱托前来替换自己的刘昉和郑译二人:“二位贤弟,陛下的病情来得陡急,拜托二位辛苦陪伴天元太后值守今夜,请万勿远离。明天黎明时分我一准赶来接替二人。”

    郑译和刘昉二人请随公放心,并将他送到殿下。

    没有料到,郑译和刘昉二人陪伴天元皇太后守在殿内一夜无事,然而,到了天将黎明时分,宣帝忽然喉堵气喘,望着丽华和郑译等人,双手乱抓,竟未说出半句言语,挣扎了一番,便骤然崩天了!

    至此,宣帝自继位到崩天,差一个月未满两年。

    丽华痛呼数声,知道人已不行时,蓦地失声悲号起来!

    刘昉和郑译急忙拦住:“太后!此时万万不可悲哭!嗣帝年幼,陛下临终又未留有遗诏,陛下崩驾的噩耗一旦传出,群心动荡,只恐大周社稷骤生恶变啊!”丽华即刻明白了事情的厉害,她一面流着泪,一面悲咽道:“二位爱卿一向不是外人,哀家此时心痛神乱,诸事如何决断,还望二卿为哀家谋划策定。”

    刘昉与郑译遍视朝中诸王三公,平生最敬重者,莫过随国公杨坚了。而且,以他一向的雄韬武略和性情谦和,加之有天元皇太后杨丽华的这一层关系,两人商议一番后,对丽华道:“太后,陛下崩驾,臣以为,尉迟家族叔侄数人拥兵十几州,权势倚重,陛下已对他有所疑虑,所以将他调遣远戍;对五位叔王也是心存设防,故各为藩国,远离京朝。唯有随公,既为太后之父,几天前重新诏敕入宫侍疾,并晋为四大辅官之首大前疑。这说明,陛下清知自己天运不久,已事先有了打算。只是突然崩驾,未及降旨罢了。以随公的忠节信义,以及在朝中一向的威望素重,臣以为,先帝虽未及传诏,以随公为辅佐实系圣意。应立即拟诏,敕上柱国、随国公杨坚为大丞相,总理朝国与中外兵马等一切大事。”

    丽华毕竟是伽罗多年调教出来的,此时虽说悲痛难抑,却也能大事面前心智不乱。她犹豫道:“若先帝唯诏敕家父一人辅政,恐诸王和百僚疑心。以情以理,宗室诸王中,也当有共同辅佐者方才稳妥。”

    郑译道:“太后所言甚有道理。只是,臣以为,先帝诸位叔王万不可用。一旦用之,若仗皇族之势,必然排挤随公,前车之鉴,恐怕终究难免重覆前辙之患。”

    丽华见说,一时犹豫起来。

    刘昉灵机一动:“太后,汉王宇文赞为先帝一母胞弟,陛下亲叔,以臣之见,诏敕随国公杨坚为左大丞相,总理朝国与中外兵马等一切大事,同时诏敕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二人共同辅佐幼主,应该最合天元太上皇圣意,也最合情理。”

    郑译道:“好!如此一来,无论是太皇太后,还是诸王群臣,都无话可说。汉王虽不谙朝政,却也不至于会给随公添乱。太后以为如何?”

    丽华虽平时不善心计,到底聪慧过人。清知若不用二人之计,大权必然旁落他人之手。那时,若诸王群臣也似当年jianian相宇文护,自己不仅不能保护幼主,也愧对先帝信任,末了,只怕连同自己,甚至杨氏满门的身家性命也难保全了。

    权衡了一番得失,天元皇太后杨丽华终于同意郑译和刘昉两人的主意,并命二人即刻宣内外诸官拟诏。

    二人一点不敢怠慢,即刻传御史大夫柳裘,内使大夫韦誉,御正皇甫绩一同进殿,托传并拟定天元遗诏。

    柳裘、韦誉、皇甫绩俱为宣帝当年太子东宫的旧日属僚。虽说昨夜宣帝驾崩前,众人不在跟前,却知随公是新奉天元之诏入朝侍疾的,加上原系皇太后之父、幼主外祖,而且随公此人一向性情恭让谦和,威高望重,他们这些当年太子东宫的属僚,其实,多与太子妃父母随公夫妇交好,也一直相互关照。因而,即使未曾亲闻宣帝遗诏,却也深信不疑,并诚心拥赞德高望重的杨坚主政。

    而且,这份遗诏对他们这些先帝身边的旧臣来说,益处自然也是最大的。若是换了别人,不管是诸位王爷还是别的要臣辅政,他们这帮人只怕很快就要另谋生路了。

    众人当即字斟句酌的拟定好了一份先帝的临终遗诏。

    然而,他们却没有料到,黎明时分,当随国公杨坚赶到宫中,闻听天元崩驾,几人传托先帝遗诏内容竟是诏敕他为左大丞相,总理朝国并中外兵马,同时诏敕的还有先帝十六岁的胞弟,汉王宇文赞为右大丞相,与他共同辅佐幼主时,骤然大惊失色!

    他心下当即明白:此诏,很有可能是几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