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 (第3/3页)
上海市黄页,很快就找到本市电视台的对外号码,然后她拿起了电话。 突然,她对自己想进一步确认的事情产生一股难以言喻的恐惧感。 “既然已经下了决心,就索性做到底吧。” 她把头发向后拢了拢,开始按照黄页上的号码拨号。 电话响了七、八声,对面才有人接起,懒洋洋地“喂”了一句。 “喂,您好,我是一名刚才观看过你们新闻节目的观众。我想请问一下,关于刚才那个坠楼高中女生,是否有更详细的资料?” “这事不归我们管。” 对方的语气很不耐烦。 “那么,请问哪里可以知道呢,求求您了,这事对我特别重要。” 小诺恳求道。大概是女生特有的柔美嗓音无法粗暴回绝吧,对方想了一下,对她说: “你去问问看采编室好了,这里是电话…” 小诺拿笔记下号码,然后拨打,这次接电话的是个中年人。 “您好,刚才新闻里播放那个坠楼高中生苏雪君,您知不知道她的地址或者家里电话呢?” “你问这个干什么。” “我是她朋友,不过没联系很久了,刚才从电视上我才知道竟然出了那种事,呜…” 小诺带着哭腔说,这伤心也并非全是假装的,一想到苏雪君,她就会想到唐静。 “你等一下…” 小诺听到电话那边,接电话的人在对同事喊:“喂,坠楼这新闻是谁采访的?” “哦,小韩,他在那边呢。” “小韩,过来一下,有人找你。” 然后电话里立刻换了一个年轻的男声。 “喂,我是韩非,哪位?” 小诺把请求又说了一遍。 “哦,这样啊,请节哀顺便,我这就给你找一下。” “谢谢了,对了,我还想问一下,苏雪君真的是在上网的时候跳楼的吗?” “应该是那样没错,据她父母说,当时他们两个都在客厅里看影碟,她一个人在屋里上网。后来母亲走进屋子,才发现电脑开在那里,而窗户大开,往下这么一看…啧啧啧…” 韩非把事情简要说了一遍,声音抑扬顿挫,象是说评书一样。 “是这样呀,真是谢谢您了。” “没事,应该做的,呵呵。” 这位姓韩的记者倒是很热情,一听小诺的要求,很爽快地就将苏雪君家的电话号码以及地址告诉了她,末了还不忘加一句:“如果有什么新闻,请别忘记告诉我,我的手机是…” 虽然小诺对这人最后一句话有些不满,但还是把他的手机记到了电话本里。 放下电话,小诺回到自己卧室,扭亮台灯,从书桌抽屉里拿出一个新的笔记本和钢笔,仔细地给笔灌好水,用吸墨纸将多余的墨水擦拭干净,丢进废纸篓里,然后把笔记本翻开第一页。 她决定把目前所知道的线索整理归纳一下,好决定下一步的调查方向。别看小诺平时大大咧咧,其实做起事来有条不紊,极有条理和逻辑性,有着和她开朗性格不大协调的冷静。 一、唐静最后收到的留言。发送人不明,发送内容是“去死”时间为十六日零点零一分。 这是谁? 二、从键盘上的血手印来看,唐静从割腕后到死亡这段时间曾经cao作过电脑。 是什么事情如此重要? 三、唐静死后的表情,非常惊恐,以至于死不瞑目,最后还是她父亲将她的眼睛合上。 她看到了什么? 四、苏雪君,同一时间死亡,同样也在上网。 是否她也收到过类似的信息?她和唐静之间有什么联系?为什么我看到她会有很面熟的感觉? (附:苏雪君的家庭电话与地址) 五、唐静绝不可能是自杀。 写到第五点,小诺重重地在后面打了一个勾,头情不自禁地点了点。 她重新审视了一下这开列的五点线索与疑问,不禁一声叹息。目前所掌握的线索实在太有限了,除了第五点以外,其他四点线索彼此之间都没什么必然联系,只是些散乱的痕迹罢了,串起它们的只是小诺没来由的恐惧感与直觉。反而是这四点所带来的疑问,却是每一个都非得到解答不可,否则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即使是第五点,也只是小诺自己这么觉得罢了,警方判定“唐静自杀”的证据近乎完美。 关于第一点和第二点的疑问,看来只有再去一次唐静的家里,打开她的电脑才能找到线索,哪怕只是把硬盘拆下来也好,小诺可以装到自己的机器上再查找。 关于第四点的疑问,苏雪君家里的电话和住址都已经知道了,拜访她家里人,应该能够从中得到解答。如果够幸运能接触到她的电脑,就更好了。 至于第三点,只能有待于其他两条线的疑问解开后才能知道了。 所以结论就是,目前最重要的,就是取得唐静的电脑与苏雪君十五日晚最后一次上网时的情况。 小诺写到这里,放下钢笔,打开电脑,熟练地连接到网上,然后打开了自己的QQ,几个好友纷纷向她打招呼。在网上,她叫贝利亚。 “昨天唐静也是这样坐在椅子上,看着电脑,与网友们聊天的吧。” 小诺试图把自己代入到唐静的感觉里去,但始终格格不入。 她在网上有很多朋友,但是她始终感受不到那种朋友真实的存在感。每个人在网上,都与真实的自我不同,整个互联网就是每个人的面具。网络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无限扯近,但是也在之间营造起无形的藩篱与扭曲。 “在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所以,小诺始终无法象唐静和其他朋友一样,以结交网友为乐趣,因为她对此始终无法投入全部的信任,唐静总是笑她是老古董、道学家,不过这个笑她的人如今已经不在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