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七回伉俪无情丽春院元君雪愤风流 (第2/4页)
龟,人来劝我,点个茶与他吃,谢他声,婆婆也在这里,有甚笑脸。”两个你一句,我一句,怎当得他酒在肚里,事在心头,子佳赶上,竟把真娘一巴掌,打得势重。真娘脚又小,一交跌了去。真娘爬起大哭,子佳又提拳头来,三四拳,把真娘丫髻宝簪都打落来,牡丹头,披了一背。真娘哭道:“爹娘养我从不曾受这样凌辱,我如今待死了罢。”把头撞到子佳怀里去。一个撞,一个打,那做婆婆的慌忙进来解劝。你揪住我,我揪住你,绞做一团。婆婆横身劝开,子佳千娼根,万滢妇,恨恨的骂进书房里去了。那真娘连忙寻剪刀去剪头发,婆婆夺住了;又去寻汗巾头来,寻个自尽,婆婆慌了,又叫家人妇女守住他。因此叫天叫地,哭个不了。他恨一回,骂一回,怨一回,哭一回看看到下半夜,渐渐倦起来,慌忙把身子和衣倒在床上,不觉呼呼的睡去了。 只见一个青衣丫环,走进门来道:“娘娘有旨,唤你说话。”真娘听见,连忙起来,随他就走。出了门,走到一个半村半野的所在,只见一个白发的老儿,手里拿着两本书,坐在一块大石头上。看见丫环走去,他即问道:“娘娘唤他么?”丫环道:“正是。你先把簿子与他看明白了,省得他肚里不明亮,或言语间挺撞,使娘娘发恼。”那老儿笑道:“使得,使得。”真娘见老子,便问丫环道:“这个什么人?”丫环道:“是月下老人。”又问:“他手中拿着甚么书?”丫环道:“这是姻缘簿。”真娘道:“既是姻缘簿,我正要借他看了。”老人道:“是书有两本,你还是要看那一本。”真娘道:“何故有两本?”老人道:“姻簿一本,缘簿一本。姻簿计人前世所作的,缘簿计人后世所受的。”真娘恨恨道:“我今世为何受恁的苦,先借缘簿我看个明白。”老人笑笑,竟把缘簿与他。真娘揭开了数页,只见一页上,劈头一行写道:“弁真娘,应配山子佳为妻。三十年夫妇,应磨折一年,更因桓心伯受冤一次,恶而后好,后生二子。”真娘看了吓惊道:“即该三十年夫妇,又为何磨折受冤,恶而后好。”老人笑道:“你不晓得。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因,今生作者是。你要明白这个缘故,须再去看那姻簿。”又把姻簿与他,真娘揭开,只见上写道:“唐朝元稹绮语陷崔莺莺贞烈被污一案。下注道:“元稹,字微之,与博陵崔莺莺中表兄妹。崔有才色,元稹心慕焉。崔氏缘应与郑恒为夫妇。元稹慕而不得,就遂诡作会真诗三十韵,又假作慰情书,污蔑莺莺。后又诡吟决绝诗,以互相见意,使莺莺受滢奔之名于后世。元稹应罚作女身,受崔氏磨折以报负枉不白之罪。但情之所钟,不可泯灭,仍令作夫妻三十年,恶而后好,以了其缘。”真娘看了,叹口气道:“原来如此,难道我就是什么元稹?” 道犹未了,只见又有两个丫环来道:“娘娘有旨,唤你快来发落。”真娘随着又走一个去处。只见门楼高大,两边一带粉墙,中间东西栅门,门内两个石狮子,门楼上三个大金字牌额,题:“丽春院。”进了门楼,只见又有二座大门,门前俱是青松翠柏。又进此门,然后中间一座大殿,殿外四周围俱是白石栏杆,中间一座罗台,台两班俱是仙女奏乐,仪仗甚是整肃。殿檐前又有六个大金字,题曰:“碧霞元君之宫。”宫前有无数仙女侍立。见那两个丫环,带了真娘到门内丹墀里,喝道:“不许上来!着他跪在左边伺候。”少顷,只听得仙乐齐鸣,喝一声道:“卷帘,元君升殿了。”即持珠帘半卷,只见里边宝烛辉煌。那元君鸣銮佩玉,凤别翠翩,两旁七宝日月掌扇分开,面貌如玉,美丽风艳,非人间所有。乐声一止,只见前来的那青衣丫环,上前跪下,禀道:“渴拐哌低罚启奏娘娘,元稹拿到了。”只见那元君睁圆星眼,即喝道:“快宣元稹这厮上来。”真娘未及应声,青衣丫环扯他上去跪着,元君又喝道:“元稹,你前日与崔莺莺为中表,见他貌美,即起jianian心。他缘在郑恒,你有情未遂,怎么便冤他与你有染,捏造私书,污他清节,使他受枉千载。今日罚你为他妻子,使他少伸冤气,你却呼天叫地,不安果报,惊动本宫,是何道理?”真娘叩头道:“小妇人适才见月下老人两个簿上的果报,已甚明白。前因不知,所以怨天怨地,实为得罪,伏乞娘娘怜悯无知。况平日原是受他磨折的,只因冤我与桓心伯有情,难当诬陷。”元君道:“你做女身,这样将无作有的事,移在你身上,原是受不起的么?怎么将个相国小姐,断送在失节里边。”真娘叩头不止。元君道:“你如今知罪了么?我怜你原是多情才子,故着崔氏弃前冤,寻后好,命中注有两个贵子,许你后边原做夫人。你回世间,将这因果说明,使莺莺此冤得白,乃胜诵解冤释苦咒耳。”说罢,只见仙乐齐鸣,佩声然,退宫去了。”青衣丫环道:“我带你出宫去罢。”真娘走出丽春院栅门,又有一个丫环道:“我们娘娘闻得元相公回去,并欲寄语世间,乞借一步。”真娘又随丫环走到一个所在。 只见又是一个宫门,门上有三个石青大字,曰:“蕊珠宫”进了宫门,只见四面俱是琪花野草,中间一带水池,环绕池上一座白石朱栏的方桥。过了桥,见一带粉墙,墙上两扇石门,门檐又有两个石青字,题曰:“琼楼”进了石门,只见一带珠楼,四面俱垂了珠帘绣锦,中间立着两个仙女,一个轻盈绝世,如出水芙蕖;一个风艳柔腻,如牡丹含露。真娘向前叩头,两个齐来扶起道:“不消行礼。适才的元君,专司昭雪沉冤之主,所以古今不白沉冤,俱是他掌握。我们与令夫君,同是受冤之人。但他今日此冤得白,我们的冤,幽冥已昭,阳世未白,敢烦为一雪,当效结草衔环之报。”真娘道:“不敢动问两位娘娘,是谁家宝眷,那处夫人?”一个道:“我是吴宫西子,施姓,夷光名。”真娘道:“原来如此。但娘娘宝忄ノ馔踝ǔ瑁晚随范蠡仙游,更有何冤?”西子道:“正因此句,沉冤莫白。当时妾浣纱于苎萝村中,范大夫不过为越王访国色,聘妾到宫。越王教妾歌舞,送到吴国。蒙吴主宠爱专房,贮妾于姑苏台上。走马闻鸡,朝歌暮舞,妾亦一心侍奉。殆吴国既亡,妾身亦投湖而死。奈何世人好事,妄谓妾与范蠡成其夫妇,道妾始许身于范蠡,既又蛊惑于吴王,后又忘恩事仇,则世人视妾为狗彘不如之人矣。岂不冤哉!” 道犹未了,只见那风艳柔腻的,长吁接口道:“就如我,生长杨家,唐宗因武惠妃死,后宫无当意者,高力士荐我入宫,赐号贵妃,宫中称为娘子。且七月七日与唐宗在长生殿设誓,订生生世世为夫妇。安禄山一胡儿耳,唐宗道是他猪婆龙,故着意尊宠他。且欲厌其欲心,以消其帝王之福,因拜唐宗为父,拜妾为母。一时取笑,岂母与子有滢媾之理。后禄山叛,不说禄山为吾兄杨国忠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