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4节上海男人英国式 (第2/3页)
象是一个故事;不同文化、不同处境里的读者对文章的悬殊反应是另一个故事。究竟是我写倒了,还是读者读倒了?为什么读者之间差异如此之大?《啊,上海男人!》是侮辱或是赞美,最根本的大概还在于我们心中原已深植的价值观吧。 不过,以后上海滩上若是多了英国女人,我倒不惊讶。 (原载1997年8月14日《文汇报·笔会》,当时标题为《“我也是上海男人”》) 日本来信 龙应台女士,您好! 我是个住在日本的英文翻译。 看完《我的不安》这本书之后,忍不住提笔写信给您。我的中文还写得不大好,请原谅看不清楚的地方。我只想用中文告诉您我的看法。 第一次看见您的名字就是在《亚洲周刊》的新闻,内容关于新加坡,很有意思。从那时候起,我一直想看您的作品,去年总算有机会买到了。对日本女人来说,《啊,上海男人!》也有趣。跟那位英国女性一样,我真是觉得“上海男人那么先进”住在到处都有“所谓”大男人的日本,我敢加上“令日本女人很羡慕”的一句。看您的文章,我想起来了一件事。从前跟上海来的男人一起吃饭,他把菜分盛到我们女人的小碟子里。您大概觉得这是应该做的,其实,北京人、南京人、其他人…连台湾人都一样,但是日本男人绝对觉得这事是女人应该做的,所以,我们日本女人都大吃一惊,也有非常感动的:“中国男人多么勤快啊!”可惜,您的上海读者的反应跟我不一样,和“面子”有关系吗?他们的文章透露出优越感和自卑感。 我也想感谢您写了《反省之可疑》。看完之后,我的心情好多了,至少一位亚洲人认识“日本人这个亚细亚的孤儿有很多种”Yes,哪国人有很多种,国家和个人不可混为一谈。我们都应该回避Stereotype的魔鬼。“××人就是这样…××人还是那样”这样的说法太无聊。 不用说,承认历史,反省坏的事,不可缺少。 认识您的作品,我非常快乐。 太感谢您了! 三千惠 1998年1月18日 龙应台的“不安”和她的“上海男人” ——孙康宜 自从去年龙应台的《啊,上海男人!》一文刊出后,整个上海像“龙旋风”横扫过一样受了震撼。各种不同的“上海男人”(包括旅居海外的成员)纷纷向发表该篇文章的《文汇报》提出抗议,抱怨此文作者“侮蔑”上海男人、忽略上海男人乃为真正“大丈夫”云云。有趣的是,这阵龙旋风终于吹向国际的领域,《啊,上海男人!》的英文版在bbc国际电台上连续播了三次,并引起与中文读者完全不同的反应。西方听众的大致反应是:“上海男人真好,真先进。” 是怎么样的文章会引起如此矛盾而众说纷纭的反应?就如一位读者所说“读龙应台,让人入世,让人痛楚、激动,想和人争吵”(李泓冰:(龙应台与周国平》)。在她最近的散文集《我的不安》(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1997)中,我倒得到了一个结论,那就是:龙应台是个充满了“不安”的文化批评者,因此她也会带给读者各种各样的“不安” 就是这种字里行间的“不安”带给《啊,上海男人!》一文的挑战性与复杂性。实际上该文是称赞上海男人体贴太太,而且从买菜、烧饭、洗碗到洗衣,什么都做: “上海男人竟然如此可爱:他可以买菜烧饭拖地而不觉得自己低下,他可以洗女人的衣服而不觉得自己卑贱,他可以轻声细语地和女人说话而不觉得自己少了男子气概,他可以让女人逞强而不觉得自己懦弱” 然而,另一方面,读者却从上下文中隐隐约约地看到了“大男人主义”的影子:作者再三强调,这样百依百顺的“上海男人”常是被女人“虐待”的男人,是被控制的小男人。文中引用了一位二十五岁的上海小姐的话:“长得像个弯豆芽,下了班提一条带鱼回家煮饭,这就是上海男人。我要找北方人,有大男人气概。我就是愿意做个小女人嘛!” 尽管龙应台本人不一定赞同这位“小女人”的观点,但她那倾向于不做主观判断的笔法使得上海读者将作者和文中的女性角色混为一谈了。许多上海男人觉得受了侮辱。但更有意思的是,一些喜欢从事心理“研究”的读者就利用这个机会开始分析起龙应台的心理状况了。我认为,在许多读者反应的文章中,尤以这种心理分析最引人注目。例如,在《捧不起的“上海男人”》一文中,沈善增把龙文说成是一篇“缠绵悱侧的祭文”祭的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的男子形象。他以为,在理论上龙应台从上海男人的身上找到了梦寐以求的理想男性,但在感情上她又嫌这样的男人不够“男子气”;所以,龙应台其实“无意开罪上海男人,她与之过不去的是那个长久盘踞在她心头理想男人的偶像”换言之,沈君以为龙应台的内心充满了一种矛盾的失落感。另一方面,吴正在他的《理解上海男人》一文中,分析龙应台之所以“误解”上海男人的原因: “当然,我们是不能对龙女士提出如此高的理解要求的,因为正如她自己所说,她是个台湾女人,且还在美欧俄菲什么的生活了多年。待到她发现了这个形如‘弯豆芽’的‘可爱’的上海男人一族时,她已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啦。于是,对那个‘弯’字之中所可能蕴藏着一股怎么样的韧性与张力。她便也永久失去了可以在共同生活之中加以全面观察深刻体会的机缘。” 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