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节吵架 (第2/2页)
就因为她有上海口音就得老被欺负吗? “那该怎么称呼呢?”表姐细声细气地。 “学了再来!”胖子说“学会了再开口!” 我放开孩子的手,走到胖子面前,说: “请您现在就告诉我,该怎么称呼您?” 胖子有点儿吃惊,逞强地说: “学了再来。” “我现在就跟您学习,您请说。”我固执地站着。 旁边已经围了一圈的人,透着看热闹的欣喜。 胖子似乎不知该说什么好,半晌,眼睛注视别的地方,说: “你晚上来,我教你。” 旁边的人吃吃地笑,看着我。 我弯下腰,和胖子平视,一个字一个字地说:“你,还不够资格。” 牵回孩子的手,继续往前走,想想,又回头对胖子说: “这样子对待外地人,您真丢北京人的脸!” 然后又是一个明亮的早晨,我兴高采烈地对安安说: “跟我去市场吗?” 好一会儿没声音。 “咦,不想去?” 安安憋着什么,犹豫了半晌,皱着眉说: “我很想去,可是,”他结结巴巴地“mama你可不可以答应我不吵架?” 吵架?我惊愕地看着他,没想到这两天的旅程如此深刻地震撼了这小小的人。 “安安,”我捧着他纤弱的脸庞“mama只有在不公平的时候才吵架。” “你可不可以答应我,”安安满腹委屈地说“不公平也不吵架?” (原载1993年10月31日《文汇报·笔会》,同年12月10日《北京晚报》第一版转载) 《北京晚报》读者来信谈《吵架》 《北京晚报》编者的话北京——伟大祖国的首都,竟给一位“台湾同胞”留下如此印象,实在令人遗憾!文明礼貌是我们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我们北京人特别是服务于窗口行业的北京人,理应做得更好。您看了此文有何感想?来稿请寄《北京晚报》总编室。 (原载1993年12月10日《北京晚报》第一版) 改善社会风气先要改“脏口” 编辑同志: 读完贵报12月10日第一版的《吵架》一文,十分高兴。无论如何也想把这喜悦的心情向贵报诉说一番。 使我高兴的最主要的原因,并不仅是这位台胞文章的内容,而是我们北京人自己的报纸上能够这样在一版上登出“骂”北京人的文章,可见北京、北京人是大有希望的。 因为此类问题是大部分北京市民都认为不是问题的大问题。 我以为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得从领导做起,从舆论做起。 要想真正改善社会风气,首先要改变不好的语言素质。 肖冰 编辑同志: 早就从龙应台的文章中得知她是个爱“生气”、好“吵架”的女人了,如今刚到北京下机伊始就又是故态复萌,接连生气与吵架。其实许多北京人在读龙应台这篇《吵架》时,都会摇头的,都会感到她的“气”生得不值当,她的“架”吵得不值当。 不知怎么那么巧,龙应台短短两天听到的这些语言,她一写出来就让人感到那么熟悉。恐怕许多人都已是司空听惯的了,而且对这些话语早已是生不起来气了,更谈不到吵架了。 “顾客是上帝”这话听着挺顺耳,其实又玄又虚。为“上帝”服务的人根本不信“上帝”那顾客即使是“上帝”又能奈之何! 其实顾客并没有那么大野心想当什么“上帝”那想当什么呢?或者说应该把顾客——服务对象当作什么呢?要求低的也就想当个街坊邻居;要求高些的也就想当个熟人朋友;当然也有更高要求的,想当个“大”点儿的,不过也用不着当“上帝” 段宝文 (原载1993年12月13日《北京晚报》第一版) 我代表首都我代表中国 有的北京人以“老大”自居是出现不文明的原因之一。总感到自己居住在北京、工作在北京,地处首都,环境优越“见多识广”你外来宾客都得听我的。这种“老大”思想不解决,说文明礼貌只是一句空话。 游明信 老北京,最讲个“礼”儿,最好个“面”儿,我们应该发扬这个好传统,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不管你是干部、工人还是学生,都是展现首都风貌的一个窗口,注意自己的言行。维护首都荣誉是每一个北京人的职责,要始终牢记:我代表首都,我代表中国。 计萍 看了《吵架》,我为北京的窗口行业而脸红。建议在首都各行各业制订标准的语言和对人、对事的标准形态,能让中国人自己感到合适,外国人看了也认为中国人有风度;要下工夫培训,并进行考核;不能一阵风,坚持下去,相信北京的窗口行业会给人们一个耳目一新的感觉。 冈稔 民航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问题,这是一个外国人看中国的窗口,透过这个窗口可以看到中国的变化。恰恰是这个窗口使许多许多的外国朋友感到了失望。关于神秘而美丽的新中国的传说被这些坏印象蒙上了阴影。 丁宪民 建议首都机场、日坛市场的管理部门对照《吵架》一文,认真地检查一下存在的问题,切实地提出改进措施,并举一反三。如确有诚意,应向台胞龙应台女士道歉。 张家驹 (原载1993年12月14日《北京晚报》第一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