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痴_译本前言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译本前言 (第2/4页)

在彼得堡度过的五年洁身生活中竟没有丝毫积蓄;她也没有被托茨基为她巧妙安排的那些公爵、骠骑兵之流所诱惑,保持她那孤傲高洁的品性;她远离上流社会,并不涉足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而是闭门读书,爱好音乐,至多也只是结交一些平常人…更主要的是,在这个温文娴静、知识丰富的柔弱女子身上,有一颗刚强的心,一副铮铮铁骨。对于托茨基的卑鄙无耻,她怀着深深的蔑视和憎恨,这甚至使托茨基都感到害怕、担扰,并不得不以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受到他侮辱的这个女人。这便是纳斯塔西娅的美中含着的悲哀、骄傲、轻蔑及仇恨的由来。陀思妥夫斯基一方面把美已受到摧残、另一分面又竭力要维护自己纯洁的美的纳斯塔西娅呈现给读者。如果说在托茨基之前纳斯塔西娅不知道捍卫自己的话,那么在经历了这一切以后,当她意识到要把握自己命运的时候,她这种捍卫自己美的努力又会是怎样一种遭遇呢?

    纳斯塔西娅自然不想依附于托茨基,也不想做公子哥儿的花瓶,她崇尚过一种独立、清白的生活。她之所以和加尼亚结交,是因为看重他能吃苦耐劳地工作,独自维持着全家的生计。但是,当她发现加尼亚明知这是托茨基和叶潘钦别有用心的安排,只是为了金钱才和她结婚,她的心颤栗了,失望了,并进而迸发出愤怒的火花。她当着大家的面,把罗戈任用来买她的10万卢布付之一炬。连视金钱如命的加尼亚(用罗戈任的话说,只要掏出3个卢布,他就可以趴在地上,一直爬到瓦西利耶夫斯基岛)也不得不在这充满铜臭的火光面前畏而却步,更令出大价买她的罗戈任震惊目呆。纳斯塔西娅的举动无疑是对托茨基、叶潘钦之流的抗拒,在她看来,与其是成为背地里买卖勾当的牺牲品,不如将这种肮脏的拍卖公开化,这是对虚伪的社会的挑战;这一举动也是对加尼亚,罗戈任之流的反击,是对金钱势力的示威,表面上似乎纳斯塔西娅出卖了自己,实际上焚烧10万卢布正是她高傲人性的胜利,是她对金钱买卖的胜利,是她对托茨基,叶潘钦,加尼亚、罗戈任的胜利。焚烧10万卢布的火光照亮了纳斯塔西娅高洁不污的灵魂,也照出了要用金线买卖她的美的那一伙人污浊丑恶的嘴脸。

    纳斯塔西诬蔑视金钱、鄙视托茨基,过了五年洁身自好的生活,准备不带一点东西地离开托茨基,表现出她心高气傲的品格;另一方面,托茨基对她的玷污又深深地伤害了她,使她十分自卑,摆脱不了自觉低贱的阴影,认为“最好还是到街头去,那是我应该去的地方”因此,虽然她遇见梅什金公爵后第一次看到这是真正理解和尊重她的人,但是她不愿意因为自已的低贱而毁了公爵,她宁肯牺牲自己,要使公爵获得幸福。因此她竭力要促成公爵和阿格拉娅的婚姻。然而,纳斯塔西娅只是自认卑贱,只是自己觉得配不上公爵。她不容许别人对她的人格有丝毫贬低和鄙视,一旦别人侮辱了她的人格,她便奋而抗起,坚决捍卫自己的尊严和权利,这也就使她最后在怀有偏见的阿格拉娅面前又要夺回梅什金公爵。她生活的环境造成了她这种又自卑又自尊的矛盾性格,我们看到了她的心地善良和纯洁,也看到了她那被扭曲和损害的心灵。最终这又使她在与梅什金公爵举行婚礼的最后时刻抛下公爵而随罗戈任而去。

    罗戈任是一个富家子弟,继承了父亲的大笔遗产。他对于纳斯塔西但的爱是狂热的,但这种爱只是对美色的爱;是一种占有欲的爱,是与其父亲对金钱的占有一样的一种私有的欲望;他粗俗、骄横、狭隘、嫉妒,虽然买下了纳斯塔西娅,纳斯塔西娅却绝不爱他。她几次随他而去,可是罗戈任始终未能得到她。他知道她爱梅什金公爵,因而跟踪公爵,甚至想要谋害这个曾被他称为兄弟的情敌。最后,终于在可望不可及、我得不到你也别想得到的极端私有心理的支配下,杀害了纳斯塔西娅。

    纳斯塔西娅的悲剧命运、鲜明地揭示了她所生存的世界扼杀了她的美这一罪恶的本质。她的美不仅没有能推翻世界,相反被它毁灭了。陀思妥耶夫斯基作为伟大的艺术家正是无情地把这一种美,把这纯洁、苦难、高傲、反抗的美毁灭给人们看,他那深刻的笔触所及的女主人公那时而娴静时而悲愤、时而理智时而疯狂、时而自卑对而傲慢、时而通达时而偏执的种种场景,无不令人震撼、令人叹惜。作家塑造的纳斯塔西娅的形象成为俄国文学,也是世界文学中最鲜明生动、光彩照人的妇女形象之一。

    纳斯塔西娅的毁灭是《白痴》所描写的美的毁灭的一个方面。作为美被毁灭的另一个方面,那就是作者所钟爱的男主人公梅什金公爵的悲剧。在写作这部小说的时候,作者曾经这样说:“长篇小说的主要思想是描绘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世界上再没有比这件事更难的了。特别是现在。所有的作家,不仅是俄国的甚至是欧洲的作家,如果谁想描绘绝对的美,总是感到无能为力,因为这是一个无比困难的任务。美是理想,而理想,无论是我们还是文明的欧洲,都还未形成。世界上只有一个绝对美好的人物——基督,因此这位无可比拟、无限美好的人物的出现当然也是永恒的奇迹…”

    这段话清楚地表明了作者意欲创造一个类似基督那样的美好人物,可是社会本身又不可能让这样的美好人物存在。作者实际上在塑造其心爱的主人公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