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回 (第3/5页)
跳。唯独英珞咬着唇,脸色有些发白。 光悟道:“那女子身材臃肿,其实是因为背上还背了个孩子。光晦师弟听她一声尖叫,便知出了大事,忙领了那女子到达摩堂找我。那一夜,达摩堂上灯火通明,光德师弟、光智师弟也连忙闻讯赶至。那女子一身素白貂裘,脸上蒙了块白纱巾,长发却是披至腰臀,并未盘髻,她的打扮一眼便知实非我中原人士。”说到这里,光悟有意无意的瞥了李悦一眼,李悦面色稍变。 光悟续道:“她带来的孩子,是个十四五岁的少年,却是一脸蜡黄,形容槁枯,奄奄只剩了一口气。我替他把了把脉,惊讶的发觉那孩子内力浑厚,与他小小年纪完全不符,更为奇怪的是他体内气血翻腾,脉象紊乱,有股真气汹涌澎湃,奔腾不息。那女子也不隐瞒,实言道那少年因练功时内力不济,导致走火入魔,她上少林寺便是来求医的。” 众人听得入了神,光相这一段却早已听过,于是合十念道:“阿弥陀佛…” 光悟道:“光晦师弟的那一掌,加重了少年的伤势,那孩子躺在冰冷的地上,却拼命喊着热,还不时呕出血来,神智是愈加迷糊不清。我们师兄弟四人轮流替那孩子运功输气,足足耗了一天,却是半点用处也没有。后来,那女子反而出手制止,我还记得她当时说道:‘输入再多的真气也是徒劳,他伤及经络,恳请大师容小女子入藏经阁借经书一观。’” 水霄问道:“不知她想借阅的是什么经书?”谢君恺猜测道:“那少年的伤势,怕是甚为严重,她想借的恐怕是有关于医药之类的书籍吧?”光悟摇头道:“她要借的非一般经书,乃少林秘籍《易筋经》和《洗髓经》!”此言一出,水霄与谢君恺二人惊讶不已。谢君恺更是噌地站起,激动道:“江湖传闻已久,说少林寺有镇寺之宝《易筋》、《洗髓》二经,经上所载皆是高深武学,难道…难道这并非是传闻而已?” 光悟叹了口气,光相道:“《易筋》与《洗髓》乃达摩祖师所留传下来的两部经书,历来为嵩山少林寺收藏在藏经阁之内,外人知之甚少,这女子也不知是从哪里得知来的消息。”光悟道:“少林寺历代传下的规矩,这两部经书上的武功即便是少林俗家弟子,若不出家落发,也不外传的。那女子提出入藏经阁观书的要求,老衲等自然是不能应允的。” 水霄道:“方丈大师并未做错啊!我看那白衣女子定然不肯善罢甘休的,不知后来如何?”光悟道:“后来,那女子便在寺门外不吃不喝的跪了足足三天三夜,老衲让光德师弟请她离去。她百般哀求,我们始终也未答允,她一时恼了,大发脾气,突然出手打伤了光德师弟,一路闯到了‘藏经阁’。她武功奇高,少林的十八罗汉阵也困不住她,阵势反被她一柄削铁如泥的短剑冲撞得支离破碎。 “嵩山少林寺至建寺以来,头一遭被一女子攻了个措手不及!最后竟不得不采取车轮战的方式来消耗她的体力。唉,说来真是惭愧…她招式复杂精巧,老衲终其一身也未曾见识过,若不是因她三日未进粒米,体虚力泛,最后败下阵来的定会是少林寺啦! “这一战那女子虽败尤荣,少林寺原该就此让她下山离去。但光智师弟却在这时附我耳边低语了一句,就为了这句话,又平白起了场风波。光智师弟当时言道:‘那女子使的像是魔教的武功。’ “昔日天圣教虽亡,但江湖上一直有传言那天圣魔教的余孽尤存。老衲听光智师弟这么一提醒,依稀回想那女子所使的武功,虽似是而非的不怎么确认,但见她一身古怪异族扮相,又白纱蒙面的,倒是先信了三分。 “既信了她是魔教余孽,对她此番上山求医取经的真实性,便也产生了极大的怀疑。光德师弟性子急,说道:‘是与不是,咱们先瞧了再说。’他伸手一抓,抓向那女子的面纱,那女子早累得精疲力竭了,哪里反抗得了,面纱被一把抓下。我们虽明知失礼,但为弄清真相,也顾不得了。谁知面纱下的那张脸孔却只十七八岁,天圣教消亡迄今已二十五年,这女子这般年轻,自然是不可能与之有关的了。” 光悟说到这里,大是惭愧,英珞双目含泪,怒道:“你们臭和尚做事光明正大的很哪,就会欺负妇孺…你们…你…居然还有脸说…”垂泪欲滴,斜里伸来一只手,手上捏了块方帕,英珞抬头一瞧,却是一脸深沉的水霄。英珞气他刚才帮少林寺说话,啪地一掌打落方帕,道:“假惺惺做什么,不用你来可怜!” 谢君恺却是转眼望向李悦,怔忡道:“不知那女子长的是何等样貌?”他原是自言自语,谁知讲得略微大声了些,光悟听后,答道:“正是酷似了李施主,才会使老衲等在李施主上山时产生了误会。”李悦面无血色,身子晃了晃。谢君恺道:“那白衣女子可就是冷香仙子?” 光悟叹道:“正是!这也是后来才知晓的。当时我们解释说误会了她是魔教中人,她很是生气。唉,她生气归生气,但一看到那奄奄一息的孩子,便又软了下来,苦苦哀求…老衲终是硬起心肠未答应她。到最后,眼看那孩子不能活啦,她伤心欲绝…那凄厉绝望的眼神,唉…老衲至今仍记得清清楚楚。 “少林寺有能力救人而未救,反而冤辱了她。她这一番受辱离去时,曾发誓必将血报此仇…后来老衲在江湖上四处打听,才知她竟是南昭边境‘冷香谷’的‘冷香仙子’!‘冷香谷’成名久已,它门中的弟子更不可能会与天圣教有何关连,更何况这位女子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