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国6:帝国烽烟_第六节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节天下孜孜以求的二世新政泡沫 (第3/6页)

下,不会郡县,焉得决断大政?”赵高摇头喟叹道:“丞相明察,陛下已将国事重任悉交丞相,丞相正当大展政才矣,何疑之有乎!”李斯心中大石顿时落地,慨然一拱手道:“如此,敢请郎中令禀报陛下:老臣自当尽心竭力安定郡县,陛下可毋忧天下也!”赵高一脸殷殷地将李斯称颂了一番,便告辞去了。

    自此,李斯分外上心,每遇易生事端之郡县,必带新任御史大夫嬴德与一班精干吏员赶赴官署,查勘督导政务,一一矫正错失。即或皇帝行营已径自前行,李斯人马已经拖后一两日路程,李斯依旧不放过一个多事之地。如此一出函谷关,李斯便忙得不可开交了。

    第一个三川郡,李斯便滞留忙碌了三日三夜。

    对于李斯而言,三川郡之特异,在于郡守李由恰恰是自己的长子。这三川郡,原本是周室洛阳的王畿之地。自吕不韦主政灭周,三川郡便是秦灭六国精心经营的东出根基之地。直到始皇帝最后一次大巡狩,三川郡都是力行秦法最有效、民治最整肃的老秦本土的门户大郡。而三川郡郡守李由,也一直是被始皇帝多次褒奖的大治郡之楷模郡守。然则,短短大半年之间,这三川郡竟不可思议地乱象丛生了。自山东刑徒数十万与各式徭役数十万大批大批地进入关中造陵,毗邻关中的三川郡便成了积难积险的“善后”之地。难以计数的无法劳作的伤病残刑徒,都被清理出来,滞留关外三川郡;追随探望刑徒与徭役民力的妇孺老少们,络绎不绝地从东北南三方而来,多以三川郡为歇脚探听之地,同样大量滞留在三川郡;洛阳郊野的道道河谷,都聚集着游荡的人群,乞讨、抢劫、杀戮罪案层出不穷;洛阳城内城外动荡一片,三川郡守李由叫苦不迭,连番上书丞相府,却是泥牛入海般没有消息。

    “如此乱象,如何不紧急禀报?”一进官署,李斯便沉下了脸。

    “父亲!由曾九次上书丞相府…”李由愤愤然。

    “呈给右丞相了?”李斯大皱眉头。

    “这是父亲立定的法度,三川郡事报右丞相府,不能呈报父亲…”

    “好,不说此事。只说三川郡如何靖乱!”李斯很是严厉。

    “父亲,只要派来万余甲士,三川郡平乱不难!”

    “如何不难?你能杀光了伤残刑徒与妇孺老幼?”

    “至少,将滞留人等驱赶出三川郡。”

    “岂有此理!别郡不是大秦天下么?一派胡言!”

    “如此,听父亲示下。”

    “妥善安置,就地化民。八个字,明白么!”

    “父亲是说,出郡县之财力安置滞留人口?”李由大为惊讶。

    “当此之时,唯有此法,不能再行激荡民乱!”

    “父亲,秦法不救灾…”

    “此非救灾,是救乱,是定大局!”

    “父亲,李由明白!”

    之后,李斯巡视了三川郡府库,给三川郡守李由写下了一道丞相手令:“特许三川郡以府库财货粮秣并官府占地安置民力,迅即平盗。”精明的李由从与父亲的断续交谈中,已经觉察出父亲处境的艰难,自感稳定三川郡对于父亲的重要,接令之后立即全力实施。李斯临走之时,李由的郡守官文已经到处张挂,四野流民已经有了欣喜之色。李斯料定,大巡狩回程之时,三川郡必将有大的改观。毕竟,李由是自己的儿子,不会轻慢大事。届时,三川郡民治将成为天下平定的楷模,李由也可擢升于庙堂,成为李斯的左右臂膀。

    三川郡之后,李斯马不停蹄地进入了陈郡。

    这陈郡正当旧楚要地,北与旧韩之颍川郡毗邻,正是当年扶苏秘密查勘土地兼并黑潮的重点地域之一,也是历来的事端多发地,李斯不得不分外留心。当日住进陈城,李斯立即快马出令,召来了颍川郡守,将两郡政事一并处置。两郡守禀报说:目下土地兼并黑潮确有回流,然尚在掌控之中;原因是徭役民力未归乡里,秘密游荡的老世族想买土地也很难找到当家男人。目下两郡之难,是无法落实李斯早已经发出的征发令,征不齐闾左之民的千人徭役之数。李斯下令随行书吏认真查阅了两郡民籍,逐县逐乡做了统计,倒也是明明白白地呈现着各县各乡出动的徭役民力,闾左可征发者至多数百人而已。

    “敢问丞相,渔阳戍边…非,非这千人之数么?”陈郡郡守虽小心翼翼,然心中愤懑却也是显然的“长城竣工之后,本说民力归乡…今非但不归,还要再行征发…”

    “田无男丁,家无精壮,亘古未闻也!”颍川郡守却是不遮不掩。

    “目下非常之时,郡守何能如此颓丧?”李斯板着脸“新君即位,主少国疑,屯戍北边正当急务。若匈奴趁机南下,天下重陷战乱之中,孰轻孰重?”

    “但有蒙公在,何有此忧也!”颍川郡守叹息一声。

    “大胆!”李斯厉声一喝“先帝诏书,岂是私议之事!”

    两郡守一齐默然了。若依秦法,李斯身为丞相,是完全可以立即问罪两位郡守的,更兼御史大夫嬴德在场,缉拿两郡守下狱是顺理成章的。但李斯没有问罪,更没有下令缉拿,而是忧心忡忡地长叹了一声:“国家艰危之时,政事难免左右支绌也!老夫体察郡县之难,纵有权力亦不愿任意施为…然则,身为大臣,足下等宁坐观成败而不思尽力乎?”

    “愿奉丞相令!”两郡守终归不再执拗了。

    “老夫之见,”李斯第一次将政令变成了商榷口吻“先行确认两名屯长,郡尉县尉护持,逐县逐乡物色闾左民力,能成得八九百之数便可发出。两位以为如何?”

    “闾左屯长最难选,得后定。”颍川郡守面色难堪。

    “也好,先定人数。”

    “颍川郡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