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写作技巧一 (第4/19页)
型小说的特点及技巧,一要弄通掌握,争取在理论指导下站在较高起点上进行实践,二要灵活运用,甚至不去联系,让它们在潜意识中随时起到作用。还可以摹仿。照搬形式、技巧,发扬精华,受到感应,并力求创新,出自己意。上述特点,特别是“博采众长”中已经具备了微型小说的一些结构要求。以下再列出一种模式,供初学者学习。 模式如下: 【开头】要使人“一见钟情”方式有三种: ▲造成悬念,引起兴趣。如《那团云雾》,开头就写不知怎的没了游兴,连山顶上也罩上一团云雾。 ▲开门见山,进入情节。往往开头就是人物对话。 ▲含蓄蕴藉,曲径通幽。往往描写景物,烘托铺垫并有照应和伏笔。 【中间】结构主要有三种基本类型: ▲曲折生致式。 1单线曲折,一波三折。如王任叔的《河豚子》,写一农民在二三十年代的社会背景中,因穷困而自杀的过程:弄回毒鱼,却看到孩子们兴高采烈;怕见惨象而出外,回来后却见妻儿欢笑等待;吃后等死,却因鱼失去毒性,死不成仍要受苦。 2双线交叉,内在联系。一人两事,或两人一事;可以是两条明线,也可一明一暗,互为陪衬。如《小星的暑假日记》,父亲编造假材料,儿子编写假日记。父亲打骂儿子后,再要写材料时只好苦笑。 3反复回环,同中见异。如《奇妙的循环不等式》,车上只有一个空位,售票员不让老太太坐,却让“首长”坐。司机上车后赶开“首长”请经理坐,经理的丈母娘正是老太太。又如《他们都是瞎子》,写一对青年热恋、结婚、离婚时都看见一对瞎子相搀相扶。 4前后对比,双峰对峙。如《变化》写一个业余作者先后发表两篇稿件后,单位领导不同的态度。 5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前者“扬”是主体,却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后者相反。这样,产生了情节发展的意外性,加强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重旨复意式。微型小说应以小暗示大,达到意义的升华;要讲象外之旨,言外之意,引起读者想象。主要采用:1象征。用具体物象寓示概念或另一形象,但只起结构作用,不是象在诗歌中着力描写的中心形象那样。如《枪口》,写一官复原职的领导用别人送的枪打下猎物时,得知走后门的“枪口”也对准了他。2双关。如《向不通》,写大学生向不通十年勤恳工作反不如工作差的升得上去,因而“想不通”3比喻。如《“炮”炸宴席》,写小孙子在酒宴上放炮仗捣乱,又在爷爷不满新经理四十来岁年纪轻时放“炮”:“你不是十八岁就当县长!爸爸三十出头就当厂长了!”4省略。这是一种具象化的空白。如《落果》,老门卫退休后门口枣树上果子不熟就被打光,他写信给厂长:“连几十张馋嘴都管不住,还管厂。”接着省略了厂长感奋、整顿厂风的情节,而写第二年老师傅收到一包红枣。 ▲采用其它文体和艺术体裁的特长。 【结尾】结尾宜巧,要“回眸一笑”主要有三种: ▲画龙点睛,首尾呼应。如《那团云雾》,开头败了游兴,峰顶似乎有团云雾,结尾那团云雾也不见了。 ▲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如二百来字的《书法家》,局长在书法展览会上应邀不过写了两个拿手的好字是“同意”,面对惊叹和要求只好无奈地说:“能写好的数这两个字…”这样结尾,韵味无穷,艺术容量很大。 以上两种结尾方法只能撩起读者短暂的激动,最佳结尾是: ▲出人意外,扣人心弦。即“欧·:享利式结尾”,其特点是“巧”整个布局为结尾服务,读者以为情节东向演进,结果却西向而行,抖包袱,亮底牌。这种结尾,打破了情节发展惯用的结构手法,给人以新奇感,深化了主题,增加了容量。大家熟知的《麦琪的礼物》就是这样,一对穷困夫妻为在节日时互送礼物而煞费苦心,最后礼物拿出来却没用:一个卖掉金表为妻子买了梳子,一个剪掉长发为丈夫买了根表链。又如澳大利亚的《窗》,靠窗的病人每天为角落病人描述窗外美景,为苍白的生活增光添彩。但是角落病人却见死不救,图谋到了靠窗的好位置,抬头望见窗外只是一堵高墙。 下面举出一篇微型小说并加简要评论。 戴旧草帽的赶集人 数不清的草帽在人流中浮动,方圆几百里的庄稼人来赶关林会呢。他头上也捂着一顶旧草帽。 啥货物都不入他眼窝头。 旧草帽下一双刚强的眼睛倏地一亮:书摊!书案后,在录音机播放的流行歌曲的伴唱下,一个戴太阳帽的小伙子正在对同事的连衣裙赞不绝口…“旧草帽”游过去了。 静看了一会,旧草帽下伸出一双粗糙的手:“同志,把那本又厚又大的书搬来,叫俺瞅瞅。” “这书,”戴太阳帽的小伙子撇撇嘴“咱俩都下辈子看吧。” 他和善地但却执拗地央求:“拿来俺看!” “去去去,你买得起?翻旧了谁要!”小伙子发了脾气,扭头对着连衣裙挤眼嘻笑:“老粗,书名都叫不出来。”人圈里几个戴草帽的人发话了:“丢不了你的书。别看乡下人衣裳烂,挣票子比谁少不了!” 旁边一个戴眼镜的买书人过意不去,忙向“旧草帽”解释说这书是精装缩印本《辞海》…结论是对农民不大实用。 “旧草帽”愣怔了一会儿,黑红的脸上好不是意思呀。他扭身就走,想快点溶化到人海里去。人群中那几个戴草帽的,神情也都是怅然若失。 “旧草帽”停住了,对着集市上漂浮的人流中的一顶顶草帽出神… “旧草帽”转回来了。手伸到头顶“啪”地扣紧帽子,用劲挤到书摊前,一扬手说:“买!大不过甩俩猪娃钱罢了。俺家供着个中学生哩。”小伙子打鼻眼里哼了一声。 人圈里那几顶草帽活跃了,又纷纷声援:“拿书喽!书不是让人买嘛?!”一叠票子打腰间刷地抽出,舒展开来“索索”地响着,亮在大众面前。 小伙子惊奇地斜视着“旧草帽”,只好也赌气地搬出《辞海》来“通”一声砸在书案上:“二十多块哩!” 他并不立即观赏,反倒从头上摘下草帽悠悠地扇着风儿:“二百多块咱也出得起。烦你再给咱取书。往年赶集俺发愁的是买不下红薯片顶饥,现今咱家挣几千块正没处花,正琢磨着给乡邻们办件啥好事,这会才悟出来:俺办它个小图书馆。大老粗该文明文明了。戴眼镜这先生,请帮俺挑一挑。…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