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章月含烟1 (第4/4页)
得圆圆满满,然后用手点着郑俨的脑袋说:“傻子。” ******* 公元494年,北魏开始把国都从原先的平城现大同市迁往洛阳,乘势改革了旧的国家制度,弃北方习俗,改鲜卑官制。法律。礼仪。典章为汉制。学习并沿袭汉人风尚,使用中原语言和文字,穿汉族服饰,改北蛮姓氏为中原姓氏。朝庭皇族原本姓拓跋氏,改为元姓。以下主要的大姓,如: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姓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等。使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与汉族北方的最高门第崔。卢。李。郑四姓相当。 虽然有些遗老遗少为此争议不休,却也给那些南方过来的人,特别是那些南方文士出身的人充分发挥自己专长,带来了最好的机会。栾云本是一身高技,按理说应借此机会显显身手,可是世事并非如人所想。虽然也曾有人看重他,寻他出来做官,无奈那些欺生。排外的陋风俗气真的让栾云伤透了心,他便一心地隐居下来。 胡女在学习方面历来很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除枪棒武艺不如郑俨外,她的文学和箭术特别长进,远远超过了郑俨和所有的人。 秋季的一天,从拂晓开始便阴雨绵绵,早饭后不但没停反倒变成了大雨。胡女打着伞从后院早早来到前院侧厅的学堂里,等候郑俨来上课。栾云就住在学堂的侧屋,自是过来边看书边等待学生。过了一会不见郑俨来,他估计是因雨大路远不能上课了,便与胡女商量,为她讲《敕勒歌》这首诗。 栾云讲:“在我朝北方,蠕蠕国的西边有个高车国。高车人属于我们中国称之谓古赤狄的人种,当初曾号为狄历,北方人都称他们叫敕勒。他们本是匈奴人后裔,其语言。习俗都与匈奴人相同。他们居住的地方就叫做敕勒川,所以歌中的敕勒川就在我们的西北。这里的敕勒。铁勒。疏勒等等都是这一带北方民族的称谓,其勒音也是北方民族习惯的发音和称呼。” 胡女问:“这个敕字,是不是与勅字相同,它们与剌同旁不同义。且发音相远,与刺同音而不同旁?” 栾云说:“正是,此四字之不同,在于前三字同为从束字,后一字从朿字。而敕与勅在于文与力之别;与剌有刀剑之差,与刺虽然发音相同,且都源于束缚。使动之义,但所用之处不同,决不能相混淆。敕为天子诏令,上天之赐也;勅则为劳也。诫也,剌则为暴戾无亲;而刺则不与它们相同,是使用利器的杀伤行为。前两字都要严格与后两字相区别。刺与剌字都是用刀,非文,更非力也,是用在暴力之处。” 胡女说:“敕勒歌本是北方人的歌,又是我们把他们称为敕勒的,所以用汉语解译,便译作敕字。这里面,原来是有这么深远意义呀?” 栾云说:“正对,敕勒歌原是按匈奴的语言来唱的,后来咱们又用鲜卑语唱,现在之词是从匈奴语翻译成鲜卑语以后,再翻译成汉语的。仅仅翻译出二十七个汉字:”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便写出了天高地阔。生机盎然的北国繁茂景象。就像改制以后的魏朝大国,必将气象一新,国运亨通。”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嘴,过一会,又叹息地说:“南朝堕落,人心险诈,自萧氏篡位以后,连年兵戈,已经是国运衰亡,不久于世间了。但愿我朝学习中原风俗,更改旧制,不落俗套。” 胡女插言道:“先生之言极是,不过我还是认为这首诗歌应该从另一个方面理解,就是:天苍苍,野茫茫,只有风吹草低的时候才能见到牛羊;这是野草过分茂盛,难免有凄凉之感。使人感到深山旷野。人烟罕至,说明北方虽然强盛,但环境也实在艰难。蛮荒之景到处都是,令人心中很有些不舒服的感觉。” 栾云听后,感到这小小年纪竟能说出这般话来,实在难得。对她点头说道:“言之有理,试说下去。” 胡女问:“现在,我们朝庭也是很不容易的,南方是强劲大国,北方是蛮横列夷,虽有百万雄兵居于中原厚土之上,也难于立足在刀剑之间。我真看不出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优势的地方,要是依先生见解,您看南北比较,究竟哪边更好些?” 栾云说:“千百年来,在华夏沃土之上频动刀兵,各方强权东征西战,南伐北讨。弄得好好一个神州山河,今天这里是你的,明天那里是我的。不管是东南西北,到处匪寇流窜,百姓逃亡。现在的神州大地何处可以安居乐业?哪里能有盛世升平?虽然南北互相抵毁,但黎民之中已经是南北相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再是哪一个王家独掌天下了。当然,天下百姓今天这里,明天那里,走到哪里都不得聊生。使得昂昂大国支离破碎,现在比较,南北国度只能是半斤八两,无所为高低。至于市井之中互相抵毁的南蛮。北虏。东夷。西戎,不过是些鼠目寸光之辈喧泄空虚罢了。国家破碎,受苦受难的总是黎民百姓,作威作福的还是公卿王孙。依我所见,同是炎黄子孙,本该共享天福,不该相互绞杀。只应言及中华,不该明分南北。” 胡女又问:“国家大略何为重,何为先?” 栾云说:“依你十几岁的年龄,提出如此问题也实在是难得的。依我愚见,所谓重者,当然是古训民为重;所谓先者却不尽然,要因时。因事。因地而言。对外要强边绥境,能战则战,不战则和,以免生灵涂炭。对内则以民为本,急则施威,缓则施恩,民在教化,不用强权,使之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 女孩点头默思,栾云暗想:这孩子的面像端方清秀,举止大气,不思民家女孩之俗事,却常想国家大事。若要生在京都里,必是宫中主阁,只可惜了她生在这荒土僻壤之中,今后必是有些缺憾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