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五章夜澜栅3 (第4/4页)
命令李崇从寿阳城出发,率领水军沿淮河而下与崔亮共同夹击硖石城,寿阳城中,李崇按照李平的布署,令部下李神帅战舰百艘,即日出发,从西面攻打硖石城。 李平亲自来到崔亮的军中,临阵督战。几路大军同时发动,一鼓作气拿下了硖石城。梁帅赵祖悦被俘后,按李平的命令,斩首示众。又在很短的时间内,扫平了寿阳一带固守的梁军。然后李平又马上令李崇和崔亮两支大军即刻西进,与萧。杨二军合围攻打淮堰。还没等大军西进,淮堰那边已经传来捷报,说是梁军已经退居堰南。 就在李平考虑下步如何行动的时候,却听说崔亮已经带领着自己的军队擅自返回了洛阳。李平因战事已平,安排好李崇在寿阳的守卫事宜便也返回了洛阳。 北魏朝庭喜报频传,太后和小皇上同升太极殿,隆重地接见前方归来的有功将士。庆功过后,李平向胡太后起奏说:“臣破硖石后,欲挥军夺取淮堰,但崔亮抗命拒进,临阵逃脱,应处死罪。” 崔亮听后,急忙出班奏禀:“臣奉皇命攻硖石四月有余,本来兵力不足,又死伤众多,并且缺少补给。原先,曾多次约李崇合击攻梁,李崇却坐山观虎,直到钦差来到淮南才肯出兵。同样的战术,同样用兵,李崇对我们见危不救,用心叵测。而尚书李平与李崇兄弟相亲,重亲轻国,不但不惩处李崇,反为李崇报功,臣心不服。况且淮堰那边战事已捷,而臣实在是病情严重返回京城就医,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再说疲劳之军,如强弩之末,不得不班师返回京城,否则我们将成为梁军的俘虏。” 李崇也出班奉道:“臣受命镇守寿阳,并没有受命攻击硖石,又未见朝庭颁诏;且寿阳城面对梁朝大军,西面淮堰战事尚未发动;一旦我军出动攻击硖石,寿阳城就会成为一座空城。如果梁军乘机出动,则有丢掉城池的危险。那样的话,寿阳和硖石都不能保住。而寿阳不丢失,硖石的梁军则孤立无援,崔亮才可以与梁军对峙下去,所以臣不敢轻易出城。只有等待淮堰的大军发动起来,梁军才能无暇出兵夺取寿阳城,这时才是臣出兵攻硖石的最好时机。” 李平又奏道:“臣阵前督军,并无兄弟之情。李崇按臣的调遣,共破硖石城,对有功者报功,违令者报罚是臣的职责。” ****** 胡太后听了他们说的话,经过再三地思考后,对众人说:“众卿勿再言及此事,大破梁军各有战功。进李平为尚书右仆射,李崇为骠骑将军,崔亮为殿中尚书。其中崔亮违抗命令,本该重罚,念其重病在身,暂且记下,今后立功补过。” 同时还下诏,命令杨大眼屯兵荆山,萧宝寅暂驻淮北,待命进军。过不几日,萧宝寅派人送来一封信,胡太后打开信看。原来是梁朝皇帝给萧宝寅的一封诱降书,萧宝寅还在奏章之中表白了自己的忠心之志。胡太后派钦差到萧宝寅的驻地,以皇室的名义重重地赏赐了他。 接着,胡太后在西林园召见各路大军的首领和有功将士,对他们说:“卿等志尚雄猛,皆国家名将,这次讨平硖石,对国家和各人来说都是值得庆贺的事。这是你们大家的功劳,但淮堰还在,所以还须再筹划一下,因此把众卿找来共同商量商量,请你们每人出一条策略,作为将来之计。” 杨大眼首先说:“臣认为,应从水路两个方面一齐攻击,必将无往而不克。” 崔延伯说:“这是对陛下答话,应以实对。淮堰之地,南北水道沟渎复杂,陆战岂可行得通?以臣之见,还应水战。” 太后插言道:“卿之所见,深为宜要,按此办理。” 随后又征询了其他人的意见,最后决定说:“任城王元澄,朕令你为讨南上将军,都督各路兵马,即日东下徐州,举兵攻取淮堰。” 话音刚落,尚书右仆射李平出班奏道:“淮堰不久自破,请陛下且停发兵,静待数月,必有佳音。” 太后问:“卿有何主见?请对朕说出来。” 李平说:“梁朝淮堰是按东南至西北方向构筑的,而寿阳上游有颍河自北流入淮水,河水自西南折向东北。可见淮堰是迎洪修筑的,且堰基多是砂淤不牢,待秋汛一到,淮堰必被冲垮无疑。” 胡太后觉得李平说得很有道理,就令元澄暂不发兵,待秋汛以后相机行事。同时又下了一道圣旨,令李崇在寿阳城北的八公山上筑起一个城,取名“魏昌”;并于寿阳和硖石之间通水筑桥,以备疏散居民到高岗处居住。这项巨大的工程很快就按规定时间完工了,使北魏在淮南的城池有了防汛的准备。 九月刚到,淮水猛涨。梁朝的淮堰迎洪阻水,经受不住巨大的水流冲力,突然暴崩。雷鸣般的洪水一泄千里,声震三百多里远。多年来,梁朝枉费了三十万民工和巨大财力,被这洪水冲击得一朝俱无。十多万沿岸居民全部漂入大海,葬身鱼腹。 而北魏的寿阳。硖石等城因早有防汛准备,洪水一到,居民都被疏散到高处,没有损失一兵一卒,没动丝毫财物,轻面易举地赢得了这场战争。当然,李平又得到了重重的奖赏。 这期间,外部的战事较顺人意,可不知这是暂时的,还是长久的?按照处理事物的常规作法,暂且先不管它。因为国内还有更重要的事务要做,特别是作为女人的胡太后,她必然还有自己的意愿和自己要做的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