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章移民 (第2/5页)
几乎不相信他能捱过第一年。事实却是快到2岁时,他才得第一场大病,差点死于肺炎。 据阿西莫夫家族记载,艾萨克是当地肺炎流行时唯一幸存的孩子。当时村里17名婴儿染上了疾病,16名在几周内相继夭折,被请来治病的医生也放弃了对艾萨克的治疗,病情不断恶化。据说,安娜·瑞琪尔的母亲曾劝女儿接受艾萨克将会死的事实,说他不过是个婴儿。她还可以再生一个。 母亲的这番话令安娜·瑞琪尔极为愤怒。她扔掉了医生开的毫无疗效的药,一直把孩子抱在怀里,直到他病情好转。艾萨克一直记得,母亲直到老了,提起外祖母仍是满脸的不屑——她不能原谅母亲的无情无义。 艾萨克痊愈后不久,朱达与安娜有了第二个孩子。这是个女孩,生于1922年6月17日,取名为曼雅。她长大以后,自己改名为玛霞。几乎就在玛霞出生的同时,他们收到了一封美国来信,由此引发的系列事情从根本上改变了阿西莫夫一家人的生活。 安娜的哥哥约瑟夫·伯曼当时已在纽约的布鲁克林定居数年。他写信给彼得罗维奇村的教士,打听meimei的下落。信件交到了安娜手中后,双方开始通信。约瑟夫很快就表示,愿意为家族中其他想离开俄罗斯的人提供帮助。 阿西莫夫一家人反复商量,最后决定接受约瑟夫帮他们移民的提议。对他们来说,这将是一次前途未卜的旅程,但他们也曾听说过关于别人在那块富饶土地上为自己创立家业的传闻。尽管存在语言、文化方面的障碍,但相对于他们在革命后的俄罗斯所过的贫困生活,约瑟夫的邀请毕竟给了他们希望。约瑟夫会帮他们安顿下来,而且他们还年轻,还能有所作为。然而他们要离开俄罗斯,必须得到政府的允许。 新成立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并不允许人们随便离开俄罗斯。要求在海外定居的小小愿望被人视为是耻辱,而获得许可证的程序则充满了官僚式的繁琐,政府办事效率低,处处都是繁文缛节。幸亏朱达有位朋友在政府机构中身居要职,他给有关方面写了封信,称阿西莫夫一家希望与已定居美国的亲戚团圆,这才帮了这家人的忙。这个借口在某种程度上使政府能网开一面。 即便如此,取得必要的证件仍非易事。朱达用了一周的时间由彼得罗维奇村赶到了一个名叫戈米尔的小镇,而后又辗转来到莫斯科。在那儿,他走马灯似地拜访了各位小官,每到一处都要花钱。而当朱达一家要移民的消息传出后,由于害怕他会被投人监狱,朋友都不愿借钱给他们了。企图离开祖国,这在当时可是大逆不道的。 然而安娜还是设法弄到了贿赂官员们所需的大量金钱,令当时身在莫斯科的朱达困惑不已。那时正是俄罗斯的隆冬,气温降到了零度以下,他已在朋友家的地板上睡了一周,吃的是黑面包与青豆。 他们花完了所有的积蓄,只留下了旅费。1922年12月13日,这家人终于取得了护照及离开俄罗斯的许可证。 朱达返回彼得罗维奇村后,卖掉了所有带不走的东西。然后,他与安娜开始打点行囊。1922年的圣诞节前夕,一家人踏上了漫漫旅程。 旅行用了近六周的的时间,他们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离开村子没几天,在距莫斯科尚有50英里时,玛霞得了重病,好不容易才找到医生,给开了一些药。她康复得很慢,一周后,一家人才又开始启程前往莫斯科。在莫斯科,他们取到了在拉托维亚首府里加乘船的证件。 1923年1月11日,阿西莫夫一家离开了俄罗斯。自那以后,艾萨克再也没有回去过。 他们原计划从拉托维亚乘船到法国,然后再赴美国,但就在阿西莫夫一家抵达拉托维亚时,法国占领了鲁尔并封锁了边界。这家人只好改道刊物浦,从那儿乘船横跨大西洋,到了英国。然而他们却发现证件已先期抵达他们原先计划的停歇处——法国的夏布尔。当时,幸亏有了利物浦犹太移民援助会的帮助。在得知他们改道的消息后,这个协会帮他们从法国政府有关机构取回了证件,并为他们安排了新的旅行计划。阿西莫夫一家终于登上了开往纽约的“巴尔提克”号轮船。 1923年2月3日,在埃利斯岛上岸的欧洲移民的长串名单上,多了阿西莫夫一家四口的名字。他们办理了在美国定居所需的手续,一家人被分开接受查询。当时艾萨克出了麻疹。这家人在“巴尔提克”号最廉价的船舱中熬过了艰苦的旅程,好不容易抵达后又得办理种种手续,确实让他们精疲力尽。 从许多方面看,阿西莫夫一家还是幸运的。1923年是美国政府接收外国移民相对宽松的最后一年。如果他们晚来一年,很有可能将被遣送回国。在抵埃利斯岛四天后,办理完种种手续,一家人终于又团聚了。约瑟夫·伯曼将他们接到了布鲁克林,在此建立家园,朱达与安娜也将在此度过余生。 19世纪20年代的布鲁克林,住宅楼与工业建筑鳞次栉比,移民也大多集中在这个地区,布鲁克林有着很浓的社区意识,尤其是在为数众多的犹太人群中。对于那些有能力成为办事员的人来说,机会就在眼前——桥的那头就是曼哈顿;况且在大萧条前,沿着布鲁克林海岸线,星罗棋布地散落着6000多家工厂,可容纳20万劳动力。 阿西莫夫一家汇入了这个挑挑攘攘的社区:父亲、母亲和两个孩子,口袋里没揣几个钱,又无栖身之地,只能暂时先住在伯曼家中。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工业化前俄罗斯乡下人的老实巴交;而眼前是个崭新的、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人人说的都是英语,他们不得不抛弃母语,改变习俗。刚开始时,的确是一种完全陌生、不可思议的生活。 艾萨克比他的父母亲更快地适应了新环境,而玛霞则根本觉察不出有什么异同。艾萨克回忆说他一点都记不清来美国前的事情了,很快就学会了英语,开始了新的生活。虽然在他年轻时,为了追求异性,他曾炫耀自己是出生于俄罗斯,一旦习惯了布鲁克林的生活后,再没有什么人比他更如鱼得水了。 最初,阿西莫夫一家住在贫民区的范西科特大街上,既无电也无暖气,照明用的是煤气灯,取暖用的是旧铁炉。朱达·阿西莫夫在当地的小作坊、小工厂中卖苦力,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