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道混初唐_第145章征战朝鲜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45章征战朝鲜 (第1/3页)

    第145章 征战朝鲜

    丑十八年七月将作大匠阎古德奉命前往白米兰乡的洪“二西南昌、饶州江西波阳和江州江西九江等地,建造运输船只,征集军粮。

    幽州作为大军的前进基地大批人马很快便源源不断地从各地开往幽州集中。此外,幽州当地还设立了现场招募点,诚招社会各界人士踊跃参军。结果是大量的工匠携带自制的攻城器材主动前来投效,报名的人数比计划招募的数量要多出近十倍,这其中就有后来非常出名的薛仁贵。

    既然是御驾亲征,就得先安排好留守监国的人选。太子李治应该是当仁不让。然而太宗皇帝太知道李治的根底了。颇有些放心不下,他略带担忧地询问百官们:“太子为人处事,宫外之人是否明了?”

    长孙无忌很无奈,只好接茬道“太子虽不出宫门,但高尚的品德早已传遍天下,天下百姓无不对此感到钦佩和尊敬。”

    太宗皇帝看着拍马屁拍的有些过了的长孙无忌皱着眉叹道:“联当年像太子这么大的时候,十分顽劣,而治儿却从小宽厚。俗话说:儿子性格像狼,还要担心他会逐渐变成只羊。更何况是一直忠厚老实的治儿。真希望他将来成*人之后,能够有所改变啊!”长孙无忌眼泪都快掉下来:咱不带这样耍赖皮的,已经立了李治当太子了,您老就别再动别的心思了0“陛下英明神武,是平乱克祸的天才之选;而太子仁爱宽大,正是具有维护国家安宁所需的美好品格。陛下与太子虽然个性不同,却都具备管理国家不同时期所需的才能和品德。此乃上天为我大唐降下的两位明主,也是百姓之福。陛下又何故担忧呢?”没办法,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老大,您和您儿子都是人才、是明君!咱就先别担心这个了。

    十月,太宗皇帝和太子李治一起离开长安,行程安排是长安洛阳定州。最后李治留守定州监督物资调运,太宗皇帝则前往前线。司空房玄龄和右卫大将军兼工部尚书李大亮受命留守京城,分别担任正副留守。

    前往洛阳的途中,太宗皇帝接到紧急报告一份,同车随行的还有人证一名。报告是由正留守房玄龄所提交,来人则声称“有机密事”要面呈皇占

    太宗皇帝何等精明的人,一听是老房为这人写的奏章,再加上对老房的了解。立刻判断出有人在找房玄龄麻烦,而老房同志怕自己对他有误解,就把州长和证人一起送来了。于是他立即命令刽子手陪自己一起召见来人。

    一见到来人,太宗皇帝劈头就问:“所告何人?”

    “卓皇上。小人告的乃是房玄龄!”

    “嘿嘿!果然不出联的所料!左右,把这厮拉出去,处以腰斩!”

    怎么这样?我还什么也没说呢。告密者完全懵了,被几个彪形大汉强行拖了出去。凄惨的呼声传出老远。

    此时,身处京城之内的房玄龄,心里也不平静,他太知道自己的老大的脾气了,这回自己肯定要挨批!果然太宗皇帝的行文很快就到了。斥责房玄龄太不自信,没事净添乱。诏书最后明确授权:再有类似的事情,可便宜行事,先斩后奏,该抓的抓,该杀的杀,不必汇报!老房同志热泪盈眶,这该是多么大的信任啊!

    同年十二月,京城副留守李大亮因病医治无效,逝世,享年五十九岁。他临终前留下的最后一份奏章中恳求道,希望太宗皇帝能够停止这场战争,撤回军队。

    虽然对李大亮“最后一奏”的内容并不十分认可,但太宗皇帝还是被他这种死且不敢忘忧国的信念所打动。感动之余,他顺便问起了李大亮死后的家庭情况。

    这一问就更感动了:李大亮多年位居高官,死后却只留下了五料米和三十匹布。还有就是他收养的十五位孤儿!

    大亮啊!虽然你希望联能够停止讨伐,返回长安。但须知此次作战不比往常,只待成功,便可将辽东重新收回中华版图。到时,想必你的在天之灵也可以宽慰。

    麦仲肥和王玄策押运物资到来时,比萧嗣业他们晚到了五天,大军已经从幽州开拔。只能随太宗皇帝的御营兵马押后缓行。

    太宗皇帝早就注意到麦仲肥押运来的大包小包的物资,心里暗想:这小子搬家么?带来这么多物资。

    在大战前的最后一次御前会议中,各方将领齐聚一堂,太宗皇帝在发表了一通鼓舞士气的演讲后。着重提到,海军先锋军将由右骁卫将军平壤道行军总管程名振统带,主要任务是海上威胁平壤,适时选择范围登陆作战。目的就是炫耀武力,在高句丽国内造成恐慌,顺带从胶东半岛运送兵员和粮草。唐的海军基本是隋朝班底,海军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所以不是这次攻击的主力还是陆军。大唐的陆军由李勋和李道宗分别指挥,采用两路并进的钳形攻势推进。

    麦仲肥却对这个程名振起了兴趣。他可是知道海军在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的重要性。他听到太宗皇帝点名让这个程名振总督水军。说明这个程名振有两把刷子。决定会议结束后对这位海军统帅刻意结交一下。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