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49章安市城攻防战 (第2/3页)
三百人全,山…埋,一个活口不留。正在借机养伤的麦仲肥听闻后又汇狰感慨。 此一战,高句丽的后备力量基本被摧毁,举国震惊,附近的后黄城和银城守军全部弃城逃走,数百里之地居然不见人烟。安市城就像被遗弃的孤儿一样暴露在唐军的视野里。 太宗皇帝准备招降这被遗弃的城池,如果不行再给他全力一击。于是,已经弃暗投明的高延寿等人先行抵达城下,现身说法,劝说安市城尽快投降。只是。城中对高延寿的说辞毫无反应。 无功而返的高延寿只好垂头丧气地回来向太宗皇帝复旨。太宗皇帝想应该是安市城的人认为高延寿被逼无奈才出面的吧,还是由我这个大皇帝陛下亲自出面劝降吧,联的话他们应该能听的进去。 皇帝出马果然不同凡响。安市城守军见到大唐皇帝的伞盖后立刻开始激动起来,一时间城中鼓号齐鸣,全体安市城守军都跑到城墙上来看太宗皇帝,一边指指点点一边鼓噪着喊着什么。 起先太宗皇帝还暗自洋洋得意“看联出马就是不一样吧!”但看到城墙上的人一边叫喊着听不懂的话语一边做着手势,太宗皇帝很奇怪,就问旁边的高延寿“他们在喊什么呢?” 旁边神态尴尬的高延寿低声说“陛下,他们在骂您!”从来只见过毕恭毕敬和小心谨慎,这当着千军万马面前被城墙上这么多人当面辱骂这种场景太宗皇帝还是第一次经历他再一次暴怒不已。 看到自己老大被辱,一旁的李劫上前请战,大声喝道:“陛下,城中人做下如此十恶不赦的行径。请准许臣等在城破之日将所有男女老幼全部坑杀,以雪此恨!” “说的好!就依卿所奏”毛经怒发冲冠的太宗皇帝,想都没想一口答应了李劫的请求。 这一下由于决策层领导的震怒,所有唐军将士又一次作好了屠城的打算,并堵死了对方的所有退路。君忧臣劳,君辱臣死这句名言深深的玄在所有将士心里,如今太宗皇帝又一次下达屠城命令,让全军再度兴奋起来。 而安市城之人中有懂汉语的翻泽给所有人听,城中之人亦再无他念,惟有一心防守,战斗到最后一口气了。 随着唐军潮水般的进攻,安市城下再度上演夺城大战。但安市城的兵将确实不愧为高句丽精兵,四万七千人把安市城守卫的铁桶一样。唐军连战数日,死伤无数,居然毫无进展,依然被牢牢地阻挡在了安市城下。 此时,刚刚归降,感觉应该是自己有所表现的高延寿,凭借自己对这里地形的熟悉给太宗皇帝献上了一条可以快速结束战斗的计策。留下部分兵力继续围攻安市城,其余主力则绕过安市城开始向前推进。高句丽国内因十多万大军刚刚溃败,已陷入一片恐慌之中,沿途的各小城镇根本无力再组织有效的抵抗,大军可迅速推进,并从夺取的各城中取得补给。同时,防守空虚的都城平壤是无法坚守的,可轻松攻下。 高延寿这条计策可谓毒辣,而且绝对是条妙计。得到了当时绝大部分随军官员的赞同,他们纷纷提出趁高句丽大败之际全力进攻,渡过鸭绿江直扑平壤。江夏王李道宗更是主动请缨,要求率五千精兵首先杀向平壤,不破不还。 然而,就在大家情绪激动,纷纷磨拳擦掌之时,长孙无忌却提出了反对的意见,他认为“趁他病,要他命的做法固然好,但是天子亲征不同于普通战争,不可以心怀侥幸,更不应该冒险。唯有把沿途的城市一个一个地攻打下来,杜绝被夹击的危险,最后再进攻平壤,方能确保万无一失。 其实长孙无忌却是另有盘算。他也带过兵,很明白高延寿这条剑走偏锋的计策绝对可行,问题是让谁带兵出去。这可是灭国大功,不论是谁带兵只要打到平壤城下,都是奇功一件,更别说攻破平壤城了。 太子新立,各方势力都还不安稳。如果要是自己带兵那当然是好,可惜自己有几斤几两太宗皇帝知道的一清二楚,放着二个半帅才和一大批将军在这里,怎么也轮不上自己去带兵。 可那二个半帅才和自己的资历相当,最主要的他们和自己根本不是一路,他们只忠于皇帝陛下。万一让他们其中任何一个成功了,等陛下驾崩后,自己和太子还真压服不住这人,这样一来自己岂非很被动?与其便宜别人不如谁也别想得到,这功劳还得皇帝陛下自己得。 可皇帝陛下不可能自己带着偏师去偷袭,万一有个闪失,自己可担待不起。所以长孙无忌才想出了这个冠冕堂皇的件口。 这个方案一出,而且提出方案之人又是长孙无忌,太宗皇帝也不能不思考一下了。以他的政治噢觉很快就把长孙无忌的顾虑想明白了,不由的也是左右为难。转头看了长孙无忌一眼,长孙无忌也是面无表情的看着自己。再看李劫,李劫那是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