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十一章 (第4/4页)
很傻,跑了大半个地球,最后到这里来葬身?”英格曼神父问。 戴涛哪有闲心闲工夫去琢磨那些。 “你上次跟我谈到,你们的总顾问是德国人法肯豪森将军?我对他是有印象的。”他对着自己心里的某个突发奇想短促地笑了一声。“音乐是灵性的产物,哲学和科学又建筑在理性基础上,德国倒是盛产这三种人:音乐家、哲学家和科学家。他们也可以把经济、军事也理性化到哲学的地步。所以我认为法肯豪森将军并不是个好军事家,而是个好的军事哲学家。也许我很武断…” “神父。”戴涛说。 英格曼神父以为他要发言,但他马上发现少校刚才根本就没听他那番总结性漫谈;他等于一直在独白。他沉默下来,等待着,尽管他大致知道他要谈什么。 “我要离开这里了。”少校说。 “去哪里。” “请你把我的武器还给我。” “你走不远的。到处都是日本兵。南京城现在是三十万日本兵的军营。假如你带着武器的话,就更难走远了。” “我没法在这里再待下去。”戴涛想说的没有说出来:他觉得在地下车库里,还没死就开始发霉腐烂了。首先是精神腐烂了。 “你的家乡在哪里?”英格曼问道。 戴涛奇怪地看他一眼。“河北。”他回答。他父亲是从战火里打出来的老粗军人,身上十几块伤疤,连字都不识多少,想升官只有一条路:敢死。他的长兄和他都是军校毕业生,两个meimei也嫁给了军人。他的一家是有精忠报国血统的。但他只愿意用最简短的话来回答神父。 英格曼神父似乎看到了英气逼人的少校的血统。因为他接下去说:“我看出你和其他军人不一样。很多中国军人让我看不起,从军是为了升官发财霸占女人。” “您能把我的武器还给我吗?” “我们一会儿谈它,好吗?”神父说“你成家了吗?” “嗯。”这个回答更简短。 “有孩子?” “有一个儿子。”说到儿子,他心里痛了一下。儿子五岁,成长的路多漫长啊,有没有他这个父亲会陪伴他呢? “我母亲去世的时候,我才十岁。”英格曼神父说。 老神父的声音里一下子充满那么多感情,引起了戴少校的注意。 英格曼神父突然看见戴涛一边嘴角发白。一定是长了口疮。中国人把它归结为心火太重。美国人归结为缺乏维生素引起的免疫力下降从而被病毒感染。看来中、美两国的诊断此刻都适用于这位少校。那个长口疮的嘴角和另一个嘴角不在一根水平线上,因此他的嘴轻微有点歪斜,否则这张微黑的、棱角分明的脸庞应该更加英武。有这样脸庞的男子应该文可著兵书,武可领兵作战,但英格曼不能想象人类进入永久和平后,这张脸上会是什么角色的面谱。 “我父亲在我十六岁的时候去世了。” “您就是在您父亲去世以后皈依天主教的吗?” “我父母都是天主教徒。”英格曼说。 看到此刻的英格曼,任何人都会诧异,人到了他这岁数,还会那样思念父母。 “我是二十岁开始学习神学的。那时候我得了严重的精神抑郁症。” “为什么?” “谁知道?反正就那么发生了。” 英格曼其实没说实话。那场抑郁症的诱因是一次失败的恋爱。他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珍重的一份爱情,他原本相信是由双方暗暗分享的,最终却发现那不过是他一人的单恋。 “我在病人膏肓的时候,碰到一个流狼老人,得了白喉,差不多奄奄一息。当时我和哥哥一家住在一起。我悄悄把老人扶到农庄上的牲口棚里,用草料把他藏起来。因为我负责替我哥哥照管牲口,所以除了我没人会进去。我给他买了药,每天给他送药送饭。一条垂危的生命就那样缓慢地一点点恢复了。他每一点康复都给我充实感,好像比任何事都更让我感到充实。一个冬天过去,他才康复过来。他一再感谢我救活了他。其实是他救活了我。我通过救他救了我自己。那个冬天,我不治之症的精神抑郁竟然好了。给需要救助的人予救助,竟然就能让自己快乐。” 戴涛听着英格曼神父用美国思维、英文语法讲的往事,不明白他怎么突然谈起如此个人的话题。难道他的意思是说,因为中国有足够的悲惨生命需要他救助,所以他三十年前来到了中国?或者他像坟墓中的七个神父一样,到这里来是因为这里永远不缺供他们拯救的可怜的中国人,而拯救本身可以使他们感觉良好?或者他是在说,他戴涛也应该学他,通过救助地下仓库里的两个伤残同伴获得良好感觉? “我想借这件事告诉你,那个流狼老人是上帝派来的。”他看到戴涛眉间出现一丝抵触。但他接下去说:“上帝用他来启示我,要我以拯救他人拯救自己。上帝要我们相互救助,尤其在各自都伤病孱弱的时刻。我希望你相信上帝。在人失去力量和对命运的掌握的时刻——就像此刻,你应该信赖上帝而不是武器。” 这一定是老神父一生中听众最少的一场传教。戴涛看着他想。 “你还会继续寻找武器吗?” 戴涛摇摇头。他当然会继续寻找。加紧寻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