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附录老子韵例 (第4/4页)
,躁则失君(文部)。(二十六章) 大成若,其用不弊(祭部);大盈若冲,其用不穷(中部)。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脂、祭通韵),清静以为天下正(耕部)。(四十五章) (八)二句间韵例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阳部)。(三十三章)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出于无有,入于无间(元、真通韵)。(四十三章) (九)奇句偶韵例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耕部)。(三十九章) 古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鱼部)。(六十九章) (十)偶句奇韵例 企者不久,夸者不行,自见不明,自是不彰,自伐无功,自矜不长(阳、东通韵)。(二十四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耕部)。(五十一章) (十一)两韵互协例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鱼部),必有凶年(元部)。(三十章)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执无兵(阳部),仍无敌(支部)。(六十九章) (十二)两韵句中互协例 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部),动之徐生(耕部)?(十五章) 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贞(耕部),而贵高将恐蹶(祭部)。(三十九章) (十三)两韵隔协例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弊则新(真、耕通韵),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之部)。(二十二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判,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之部),治之于未 ○(元部)。(六十四章) (十四)三韵互协例 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祭部),解其忿和其光,同其尘(文部),是谓玄同(阳、东通韵)。(五十六章) (十五)四韵互协例 俨兮其若客,涣(元部)兮若冰之将释(鱼部)。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谆部)兮其若浊(侯部)。(十五章) (十六)句中韵例 希言自然(元部)。(二十三章)正言若反(元部)。(七十八章)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之部)。(四十四章) (十七)首尾韵例 祸兮福之所倚(歌部),福兮祸之所伏(之部)。(五十八章)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部)。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元部)。知者不博,博者不知(支部)。(八十一章) (十八)句首韵例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键而不可开,善(元部)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支部)。(二十七章) 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歌部)而勿强(阳、东通韵)。(三十章) (十九)首尾上下皆韵例 大道废,有仁义;智能出(脂部),有大伪(歌部)。(十八章) (二十)韵上韵例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中部)。(五章)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之部)。(六十四章) (二十一)双声为韵例 豫(鱼部)兮若冬涉川,犹(宵部)兮若畏四邻(文、真通韵)。(十五章) 合抱之木(侯部),生于毫末(祭部)。(六十四章) (二十二)叠字韵例 道可道,非常道(幽部);名可名,非常名(耕部)。(一章) 是以圣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耕部)。(七十一章)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死地亦十有三(侵部)。(五十章) (二十三)助字韵例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之部)。(十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之、支通韵)。(二十九章) 故从事而道者,道德之。同于德者,德德之;同于失者,道失之(之部)。(二十三章) (二十四)助字不为韵例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阳部)。(四十一章) 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鱼部)。(二十四章) 由上所举韵例,有前人所认为无韵者,而实皆自然协韵。如以叠字为韵,老子之例甚多也,而在诗、易中亦有旁证。诗如蒹葭各章从、从韵,葛覃一二章覃、覃韵,抑五章玷、玷韵,生民三章林、林韵,载芟今、今韵,褰裳一、二章狂、狂韵,何人斯五章行、行韵,巧言二章生、生韵,鸿雁三章、抑九章、桑柔下章皆人、人为韵,绵七章门、门韵,荡二以下各章以七“商”字为韵,东山各章以四“山”字为韵,雨无正五章、巧言五章、宾之初筵一章皆言、言为韵,采薇四章、韩奕三章皆何、何为韵,韩奕四章、抑十章之、之为韵,出车五章、巷伯七章、南山有台一、二、四、五章子、子为韵。余如来来、国国、鼠鼠、女女、弟弟、醉醉、悠悠、乐乐,叠字为韵者,尚不胜数。又以易经为例,颐彖传养、养韵,大壮彖传壮、壮韵,观六三、九五、上九生、生、生韵,节初九、九二庭、庭韵,鼎六五、上九铉、铉韵,贲彖传文、文韵,蛊彖辞,巽五九日、日韵,损象传时、时韵,小过彖辞事、事韵,屯六二字、字韵,豫六三、困上六悔、悔韵,蒙上九寇、寇韵,萃彖传聚、聚韵,旅六二、九二仆、仆韵,大有初九咎、咎韵。由此知五千言以道、道为韵,名、名为韵,以仁、仁为韵,狗、狗为韵者,又何足异?又以助字韵为例,易革象传之、志韵,鼎象传之、尤韵。即谓诗经不协语助,实亦不然。抑十章、韩奕四章皆以二“之”字为韵,载驰四章尤、思、之韵,小戎二章期、之韵,园有桃一、二章哉、其、之、之、思、哉、其、之、之、思韵。再以楚辞证之,离sao“心犹豫而狐疑,怀椒糈而要之”“命灵氛为余占之,孰信修而慕之”天问之、谋、之韵,尤、之、期之韵,九章惜诵之、尤、之韵,哀郢持、之韵,时、丘、之韵,思美人之、、期韵,惜往日之、疑、辞、之韵,九辩二“之”字、四“之”字韵。由此知五千言二“之”字韵(七十四章),三“之”字韵(二十三章、六十六章、八十章),四“之”字韵(十七章),五“之”字韵(四十九章),又何足异?惟老子为哲学诗,其用韵较诗经为自由,则诚有之,若谓其手笔差异,文不拘韵,则不但不达五千言铿锵之妙,且不足以语诸子之文矣。一九五五年三月一日朱谦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